关于爱的三个隐蔽误区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大概10年前,我学萨提亚期间,有一次送老师去机场,我帮老师提着皮箱。一路都是提着箱子,即使在平路上也没有想起可以放地下拖着走。后来被老师提醒,才意识到,就放下来拖着走。可是到下一次送老师,我又是这样的操作,已经是无意识的习惯了。
我自己出门,皮箱是能拖就拖的,除非台阶不能拖,才提在手上。但萨提亚期间,我的权威思想还没有破除掉,不觉得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我觉得老师是大师,是高山仰止,我有机会和他接触,尤其是能为他做一点事情,我就觉得非常激动和兴奋。
此刻我看这些场景细节,尽管很微小,却包含着非常微妙的心理,它涉及到了关于爱的三个方面的误区。
一个是我很想让老师知道我多么爱他。希望别人知道我多么爱他,这不是爱,而是对爱的呼求。你爱别人就爱呗,为什么想让别人知道呢?所以,它通常都是一种呼求,想呼求对方给我更多的爱,或者说“我想要你爱我”,“我想要你更爱我”。
这个跟表功是很像的。我爷爷就是最爱表功的人,一件事情过去几十年了,他还是不停地提起。他就是在呼求爱呀!而我爸爸深知表功很讨厌,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只做,而不说。这样也就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不懂得为自己讲话,界限不好。
当我出于纯爱,没有需求而只是去爱的时候,那么对方好就够了。或者我做了自己能做的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对方知道呢?
第二个误区和牺牲有关。牺牲越大爱越大,我付出越多,对你的爱越大。
爱和牺牲紧密相连,我们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我们歌颂爱的时候,其实很多都是在歌颂牺牲:他为XX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妈妈为了孩子两鬓斑白,爸爸为了家庭累弯了腰......,这些都是在歌颂牺牲啊,牺牲成了最大的爱。人们衡量爱的时候,都是说:“你爱我吗?那你肯为我做什么?你肯为我牺牲什么?”有的人表达爱的时候就说:“我为了爱你,千万家产都不要了。我还不够爱你吗?”所以,这种苦,觉得有代价、有付出的,就是牺牲了。而牺牲感必然导向攻击。牺牲不是爱,爱跟苦没有关系,爱跟乐相关才对。“我爱你是因为我快乐”,这才是对的。
第三个误区是努力。这个努力其实是一种取悦,而取悦不是爱。
爱人的时候会带来愉快,而取悦也会带来愉快,对方也会很愉快,这是两者容易混淆的地方。在形式和效果上,两者有时非常像,但它们的内涵却截然不同。取悦是一种努力,它不是流淌,不是自然。取悦含有付出感,有努力表现,有委屈自己,有想让对方知道的意味。爱是没有期待的,而取悦则必然有期待。取悦不成,常常恼羞成怒。比如,“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这就是取悦和牺牲在先,又没有得到对方的回报,做了“赔本生意”,于是大怒了。
总结:爱不会要求别人知道,不会要别人记得。那些都是世俗之间的情,是世俗之间的交换。爱只知给予,它像“春雨润人”一样,是无声的。爱不需要牺牲,不需要辛苦,通常都不需要做得很累,爱跟苦是无关的。即便有的时候要赶着做某件事,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得不加班或忙碌,那也不会苦,因为我们心里是爱。
回到开头我举的例子。我帮老师提着皮箱,一路提着而不是拖着。我非常确定当时是有取悦心的,我希望老师看到我非常愿意爱他。这个取悦心,我们学习的时候可以去分辨,但是不要去批判。呼求爱也无罪。
爱不需要努力,爱不需要牺牲,爱也不需要别人知道。然而,这三者却是我们大家一直以来的习性。我们做了一点事情,就是巴不得让别人知道。比如,我给老师提皮箱,我是轻轻松松地帮他提着更能感动他,还是我累得满头大汗更能感动他?更能显得我爱他?那显然是后者。好像我越苦,他就越感动,我们就越有连接。
说清楚了关于爱的误区,那么怎么转念呢?
首先,我所给出的,都是给我自己的。我之所以对别人好,不是因为对方是谁,不是期待对方的感谢,而是因为这样做最和我一致,这样做我最舒服。
一个人从来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在别人看来的善良、奉献,在他,都是为自己做的,他那样做觉得舒服。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假如一个人说:“我看你很可怜,我怜贫惜弱,我看不下去了,就帮帮你”。这在世俗当中已经是很好了,但我觉得还不够,这样是先小瞧了别人,而不是平等的。我感到还有一种更纯净的爱。比如,我有一个机会正好能够支持到你,我好开心,我愿意无条件地支持你。
所以,转化意识,先要意识到:我所做的,都是为自己的。
第二,我相信,整个存在都是爱,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爱我,不祝福我,我相信别人都爱我。当我相信别人爱我的时候,我就不会取悦别人了。我也愿意告诉别人,“你不需要取悦我,我会自然地爱你。在我有限的时候,我不会委屈自己去做,但是只要我能够的,我很愿意爱你。所以你不需要取悦我。”
在这个社会上,大家默认一个法则,就是:爱是需要争取的。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暗示“爱是需要争取的”。比如,我侄子想要买一辆玩具车,我哥哥就跟他说:“OK,那你叫爸爸”。或者说:“你不是想要什么玩具吗?那你期末考到XX名次,我就给你买。”再比如,我有一个亲戚做着很大的生意,他儿子想买一辆好一点的摩托车,但他一直拖着,说再等等,要等到一个足够的理由才给儿子买。他说:“不能随随便便一下子全满足他”。好像一下子全满足了,儿子就没有努力进步的动力了,他就没有能力去牵引儿子了。
总之,全世界都弥漫着“爱是需要争取的”,所以,人们把取悦当成了一个技能去学。可是,取悦其实是背离爱的。进入取悦就进入了混乱,因为取悦的目的不是对对方好,而是达到自己的期待。当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对自己没有利处的时候,取悦人格通常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冷漠。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说的就是这个。
第三,现在我们建立新的世界观:在真爱里,是没有取悦的,因为无需取悦。我们觉察自己的取悦,觉察自己的匮乏感,以及对爱的不信任,然后宽恕它。告诉自己:“无须如此,我就是被爱的,而且我也非常愿意爱人。”到了这个意识点,就OK了。
如果自己出现取悦,也不要批判自己,那不过是一个习性而已,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而学习也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