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其实是“不知+不愿”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知易行难是谎言。我们经常说:“知道是知道,但做到太难了”。其实,这是人云亦云的谎言,是小我的障眼法。只要我们耐下性子,就会发现它是立不住脚的。
当我们说“知易行难”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既不真的知道,也不真的愿意。一个人会很自然地做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很难去做他还没认识到有价值的事情。所以,知易行难的第一个荒谬点就在于“知”,他其实并不真的知道,他如果真的知道,就会去做的。
通常人们所谓的知道,都是在大道理层面,并不是那种深透的了解。比如吸烟,想戒烟的人都说:“我知道吸烟不好,可是戒不掉。”其实,光知道吸烟不好还不够,那是噪音般的大道理,没有任何价值。你要知道你对吸烟有多少需要,又能够认出这些需要都是虚幻的,你以为的吸烟能够带给你的,其实都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这样,你才叫真的知道。你知道你想用吸烟来打发焦虑、克服无聊、与人连接等等,这些都是你对吸烟的需要。光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而无视那些需要,说明你根本不知道,因而也就产生不了放下它的动力。
我不否认,人们在知道之后再去践行,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但是,人们生活中说的“知易行难”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它经常让人们陷入了迷茫和没有信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小我的障眼法。
“知易行难”的第二个迷惑点就是,当你说“知易行难”的时候,其实你心里并不愿意。你真的愿意,是建立在你真的知道的基础上的,因为人们只会做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你认为它有价值,你就会去做。
比如,孩子就得依靠你生活,你就得挣钱养家,你不出去工作,就无以为继。这个时候,不用人劝,只要你的精神心理处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你自然就站起来了。到了一个点上,他认为必须去做,没有二话的时候,就不存在所谓的“知易行难”了。
当人们真的知道,就是真的有意愿了。
真的有了意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下决心。下决心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情况,“我知道会很难,但是我认了,我愿意”。一旦我认了,我愿意了,它就不难了。因为圣灵会帮我,而我也不会计较它难还是不难了。人们觉得难的时候,都是自己还不愿意做的时候。真的做起来了,就无所谓难与不难了,因为注意力都在做上,而不会花精力去比较难与不难。就像身后有一只老虎在追,你拼命地跑,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当危险解除了的时候,你坐在地上一下子就累垮了,但如果老虎还在继续追,你肯定还是会跑。因为不管怎样,你只能跑啊。当你一心一意的时候,你没有心思去想累不累、难不难的问题。所以,当你意愿足够的时候,你就是一心一意的;当你意愿还不够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多的比较、衡量、计算。
还有一种意愿足够的表现,就是“豁出去了”。比如,就算是死了,粉身碎骨,我也要这样干;我瘦30斤,也要这样干;我住地下室,也要这样干;一个人不买单,我也要这样干......。
“我认了”和“豁出去了”,就是意愿足够的表现。产生了动力,必须要这样做,难也要做,不难也要做。就像送孩子上学,远也得送,近也得送。
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不需要让“知易行难”这个惯性思维,继续迷惑和拖延我们自己了。说“我还不是真的知道,所以我没有动力”,“我心里还不是真的愿意,所以我觉得难”,这样会更诚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