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生家庭就像“小学母校”

(2019-02-18 00:08:15)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思语
原生家庭就像“小学母校”

家乡不是我们的根。

 

当我把自己当成身体的时候,家乡看起来才是我的根。我是被那对夫妻孕育、生产下来的,我是喝那里的水、吃那里的粮食、跟那里的人学,成长起来的。这就是完全把身体认同为自己,认为身体的起点就是我的起点,身体的所在就是我的所在,我个人的意识就是我的全部。只有这样去认同的时候,原生家庭、故乡、家乡才显出那么浓厚的情感,以及近乎沉重的意义。但我们不是这具身体。这具身体是我们登录这个世界的帐号,是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3D眼睛,我们只是使用它而已。只要你化解了“我是这具身体”的迷思,家乡在你心里就再也不会沉重了。

 

整个世界都是建立在“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一具具身体”这一基本认知上的,所以人们才会把原生家庭、故乡当成根源。其实我们真正的家乡是天国。我们在世间所经历的,诸如过年回家、全家团圆、对家的期待厚望和感情等等,都反映了我们对天国的渴望,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这个区别就在于,你把自己当成了一具身体、一个世间的人,把幻相当成了真相,把假的自己当成了真的自己,然后又向那个假的、象征的东西去呼求爱、去到那里寻找,所以在世间就体验到不满足、不圆满、一场空、相爱相杀,体验到不回家不行、回了家又感觉不好。

 

在心理学上,从佛洛依德开始,个人疗愈就非常看重原生家庭,几乎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后来的心理学治疗,比如内在小孩、萨提亚、精神分析等等。以我对心理学并不很全面的了解,心理学基本上是以童年为基础的。他们向童年要答案,想修复童年受伤的人格。尽管有一些进步,但是没有人最终成功过,没有人能够通过心理疗愈而获得圆满,因为我们的圆满在于我们的自性,而不在于人间的人格,那是有很多很多局限和烙印的。人格的局限虽然不像身体的局限那么明显,但它是同一性质。向人格去找答案,找不到是正常的,因为答案本来就不在那里,答案在我们的自性里,在灵性里,在真相里。

 

我们在世间的身体和人格只是一个象征,不是真实的。它就像镜中之我,而那个镜外之我,象征后面的那个自性、那个一体心灵才是真实的。那个一体心灵相信了分裂之后,产生了罪咎、匮乏、孤独,修正就应该在那里进行。如果在世间修正,就会发现修正不完,“按下葫芦浮起瓢”,永远是救不完的火。

 

探索原生家庭不是没有价值,但它是阶段性的价值,只能在一个阶段内获益。同时,探索原生家庭是一个可选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必要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觉”里去看待一切,不需要在人格发展史上,进行线性的探究。我们可以一下就宽恕自己和家乡的人,乃至世间所有的家乡情结。我们不需要回到原生家庭去修复所有的关系,不需要去清理那些黑暗的记忆,就像拉开抽屉去清理,一个接一个,像中药房一样,总有没拉开、没清理的抽屉。

 

就算我们的眼光只局限于这一生、这一世,原生家庭充其量也只是我们的“小学母校”,它不能决定我们。如果你的大学、硕士、博士还是在原生家庭里学习,那就说明你一直在选择留级,相当于别人的小学上6年,而你的小学上了60年。(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不希望谁感到被贬低,我也没有贬低之意,而只是想说明这是我们的心灵做的一个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在小学留级,都把自己的“小学母校”当成了终身学府,当成了自己整个人生观、世界观、情感观、金钱观、人际观的基础。我们何须如此呢?!那个“学校”太差、太简陋了。

 

现在我在学英语,以此打比方,我们的家乡就好像发音不标准、口音极严重、又不懂句法、又僵化死板、又枯燥无味的教学。我们不需要让这样的母校继续背锅了。我们不能升学吗?母校不够好,我们不能走出来吗?一个人发展如何,难道要看他小学一年级在哪里读的吗?一个人自己有没有信心、爱不爱自己,难道要看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怎么对他的吗?所以,从学习和疗愈的角度讲,原生家庭只是一个小学母校,放过它吧,我们就谈此时此刻自己的选择,为自己负责、自己的愿心,以及化解自己此刻的工具。不谈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只有现在。我不去回忆过去的甜蜜,不去憧憬未来的幸福,因为所有的问题只能在现在解决,所有的恐惧只能在现在化解,所有的幸福也只能在现在品尝。如果我的现在都用来回忆过去、憧憬未来,那么我就浪费了现在。现在是唯一的时间,我们只能在这个时间活着,如果过分地想过去和未来,就等于没有活,因为过去和未来是无效的、是重复的,它不是新鲜的生命,而只是陈旧的干粮。我们为什么要吃放了那么久的精神食粮呢?我们不能吃点新鲜的吗?不能现在下厨个自己做一顿吗?


原生家庭就像“小学母校”

在情感方面关于原生家庭的感想

 

简单地问问自己:你喜欢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吗?你享受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吗?你享受在自己的家乡吗?如果你不享受,你为什么要回去,为什么要在那里呢?

 

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对家乡每一个成员都没有意见,没有担心。他们如果在某方面向我求助,我很高兴帮助他们,并和他们连接。我能感到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爱着我。但是,如果要问,我在家乡享受不享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享受”。同时,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过年了,你该回家了”。还有一个声音说:“你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所以你该回家了”。我离我的家乡只有280公里,从我的情感习惯来说,如果超过半年没有回家,我就觉得好像太久了。我也曾经一个人在外过年,还挺享受挺自在的,没有孤单感,但是却从来没有连续两个春节不回家的。虽然家乡牵制我的那条情感线已经很细了,但它仍然有牵制。

 

我在反思,这个声音从哪里来?它是必要的吗?为什么有一个“应该回家”?为什么不是“想回家的时候才回家”?其实,这背后有一个非常隐蔽的情感义务,好像自己有责任回家。当然世俗上是更强调的,比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老人没有更多心愿,就希望一家团团圆圆”等等,这些更大的惯性是不在我心里的。我的惯性没有那么大,但还是有。我现在意识到了这个惯性,就问自己:这个惯性是必要的吗?我凭心想回家再回家,怎么样?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我心里是倾向于“想回家再回家”的。

 

从情感上,原生家庭也不是我们的根。当我们探讨情感的时候,其实我们探讨的是爱。当你说“我跟某某很有感情”的时候,那是因为你们之间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感情。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爱的根,我们的爱在自性里。原生家庭有的时候体现了爱,有的时候却没有体现多少爱,而被障碍住了。但这没关系,我们爱的根是自性,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爱。

 

现在的世界,人们把原生家庭视为情感的核心,最大的盼望就是家人平安、和谐。如果有身体上的病患、去世,或者家里一时关系不好,我们就非常不安。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的根不在那里,我们只需要允许它呈现就好,并没有真正的伤害和失落在里面。我们完全可以更自由一些。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情感上,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自由就可以像我们对小学母校的自由一样。

 

我在家乡能够给出的爱就是允许、信任、尊重,但是没有什么交流。

 

比如,我去走亲戚,早之前我就跟家人说过“我回家,情感在哪儿,我就在哪儿,不走应该走的亲戚,没有感情的亲戚家我就不去了。”所以,我去的都还是有感情的亲戚。即便如此,去了之后,我发现我能够讲的话也极其有限,就是“对,是,很好”。我跟亲戚的交流回应范围,大概也就在10个字之内。当对方抛来他的信念,问我“对不对?”的时候,我只能说“对”;然后他又问“我这样是不是很好?很牛?”,我也只能说“你很好,很牛”,然后就没有了。他很高兴,却根本看不见我,也没有想看我。所以,我们没有交流。他可能用了一个小时在讲自己做得很好,我只能说“是,你做的真的很好”。

 

在家乡之外,我见到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们在一起,我能听他讲话,他也能听我讲话,哪怕他不能听我全部想说的话,他也能听一部分。但是在家里,就没有这种交流,我只能是一个倾听者,而且这种倾听的效率是很低的,虽然不能说它没有价值。

 

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关系很好的客人,两个家庭就聊怎么管孩子。他们彼此很敞开,有他们自己的平衡,我很欣赏。他们在他们的河道里,用他们的方式行船,但我却基本插不进话去。因为从思维的角度和关系的定位,我们就是完全错位的。他们没有来问我,不仅在形式上没问,在心理上也没准备听我的,他们觉得“你的书是你的书,而生活就是生活,两回事”。在这种时候,我可以面带微笑很平安地看着他们亲近地聊天,看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行船,也很OK。但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呢?这幅图画里,没有我的位置。就好比我是一车水,很有滋养性,能够帮助很多人解渴,但是我的原生家庭却说“我们不喝水,我们喝可乐”。

 

所以,如果不是血缘之亲,我们不会在一起讲话,就因为是血缘之亲,我们在一起讲话,却只能讲很小很小范围的话。我觉得这个很浪费生命。我们在人生里可以达成很多分享、交流和连接,像这样运用自己的生命,我不喜欢。

 

 

我小学的母校是村里的小学,现在的校长是我当初的老师,我们很久没见面了。我心里有对他的感谢,他的心里也有我,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母校、没有去见老师了。这对我来讲很自然,没有感觉是个问题。为什么好几年不回家就会感觉是个问题呢?我想尝试一下,把原生家庭和家乡当成小学母校一样,当成一个平常的事情,而不是当成一个特别沉重、特别有牵引力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