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我的七大属性及反安装(二)

(2019-01-17 20:34:52)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思语
小我的七大属性及反安装(二)

接上文:小我的七大属性及反安装(一)


4、小我有深深的被剥夺感

 

被剥夺感来自于投射,其原始的心理模式是:心灵想分裂,想离开本体,然后就体验到丧失了天堂。但心灵会投射,它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把自己带离了天堂,是自己导致天堂的丧失,于是投射出“天父抛弃了我,没有人爱我,没有人管我”。

 

凡是觉得没有人爱自己的人,都是不怎么爱别人的人。实际上,是他限制了自己本性爱的延伸,才感到了痛苦和匮乏,因为爱只有在延伸中才能被体会到。爱不是东西,不能被抓在手里。它是流动的。当你停止向外延伸的时候,你就体验不到爱了,也感觉不到被爱了。你感觉不到被爱,是因为你自己先发出了一个不爱,是你定罪在先。虽然是你自己限制了爱的延伸,但你的潜意识会投射出去,你就说:“他们不爱我,没有人爱我”。

 

小飞虫5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答应给他买冰淇淋,但直到吃晚饭的时候也没买。小飞虫盼望的事情没落实,很生气,爸妈叫他吃饭他也不去。他觉得父母欺骗了他,很受伤,大哭着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后来,哭着哭着,他发现自己其实可以选择不哭,可以选择高兴;对着镜子看看自己能不能笑,原来还是能笑的。于是,他很宝贵地发现了:你的悲伤不是一种存在,是你努力维持它,它才能继续;如果你愿意选择不悲伤,悲伤就可以停下来。你是有选择权的。

 

5岁的小男孩小飞虫,他的苦就在于先是给父母定了罪,认为父母不爱他,为什么不爱他?因为他们骗了他,因为他们失信于他,他们辜负了他。但实际上是这样吗?不是啊。父母如果不爱他,为什么要关心他?为什么要叫他去吃饭,还答应他明天给他买冰淇淋?今天没有买,也是有情可原的。并不是为了跟孩子作对,不是为了让孩子受伤。但是,5岁小男孩受他的小我脚本驱使,感觉别人没有遵守承诺,感觉自己被骗了,于是他就定罪了。一定罪,对方就不可爱了,他就不爱他们了,于是,他的爱就没有办法延伸了,他就感到苦了。爱一旦恢复延伸和流动,就没有苦存在了。所以,小飞虫的苦,不是他不被爱,而是他不爱父母,他的爱的延伸停下来了。

 

所有人的被剥夺感,都是自我剥夺,然后又向外投射,投射到被剥夺。

 

5、无法满足的匮乏感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那么努力地去满足自己,却从来没有获得过满足?因为心灵是董事长,小我是心灵相信了分裂之念后,聘请的CEO。小我是为心灵服务的,它是为了心灵的分裂之念服务的。

 

心灵虽然相信了分裂之念,但是它不可能丢失对天堂的记忆,它会隐约、模糊地记得天堂的圆满,那种一体、恒定的圆满。而小我给不了心灵这些,它只能给予无常,无法给予永恒。它只能给予非常短暂、非常有限的满足,给不了彻底的满足。无论哪种快乐,都好像电光火石一般,即便是性高潮,即便是巅峰体验,都好像彩虹一样,一闪即灭。这就是小我所能带给我们的。而天堂的那种永恒的满足,毫无匮乏的感觉,是不可能在分裂之后还经验到的。这是最自然的法则,是隐藏最深的一个事实。

 

所以,匮乏感对于世人来讲,是一个不治之症。有的人匮乏金钱,守财奴;有的人匮乏亲人,缺儿子、缺女儿、缺老婆、缺丈夫、缺父母、缺爱......,总之,就是要有点匮乏,而且这个匮乏是不治之症。

 

只要把分裂当真,就不可能不经验匮乏;只要为个人谋求,就不可能不匮乏。因为为个人谋求,就是在重申分裂。个体本身是不存在的。当你不再为个体自己谋求,而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给予的工具,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匮乏了,因为你已经进入了天律,而天律就是“爱只知分享”。进入天律之后,就品尝到天国的滋味,也就是爱的滋味了,那样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匮乏了。恰恰是因为放下了谋求,只是去给予,才会体验到生命是何等的丰盛。

 

6、孤独无依感

 

孤独无依感有很多延伸。一个是“我没有依靠,我必须靠我自己。没有存在祝福我,没有存在爱我,没有存在引领我。我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叶小舟飘荡在茫茫大海之上,而大海也是无常的,不爱我的”。这种人生就是非常紧张、辛苦的,是富有掌控性的,是个人苦斗式的,是孤军奋战的。

 

在这样的心态中,掌控心就出现了。为什么掌控?因为他什么都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只能依靠自己。如果知道有人叫他起床,他就不用定闹钟;如果知道有人接他,他就不用自己查地图。如果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件事都得靠自己,他当然要掌控了,因为他对外在没有信任。

 

掌控性心态是非常普遍的。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焦虑,焦虑就是掌控。如果我们承认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哪来那么大的力气、那么大的依据去怀疑孩子,去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接受,甚至很可怕呢?所以,焦虑就是掌控,就是不相信别的,只相信自己那微不足道的、不时帮倒忙的些许经验,相信“别人不知道,我知道”。

 

掌控心态除了焦虑以外,也对人不够允许,不够尊重;还容易为别人、为家庭牺牲;对别人放心不下。自己就非常辛苦,非常渴望被别人看到,非常渴望被爱。但是因为他不相信被爱,所以,他生命中的爱他也看不到,无形中他也推开了爱。这就是掌控心态的窘境。

 

所有的孤独无依感,其根源都是分裂之念,是分裂之念中和源头断开的感觉。如果不断开,就不能分裂。只有觉得跟神圣本体分开了,独立出来了,才能够断开。而这种断开所产生的绝望,只有靠自己的巨大压力、恐惧,就投射出这世间无数掌控的焦虑,以及孤独的辛苦和不安。

 

7、无法消除的不安感

 

来自深处的不安,无法消除。

 

奇迹课程基金会名字就叫“心灵平安基金会”,心灵平安一词,好像也是耶稣起的。爱只能在平安中出现,心安的人自然仁慈。虽然我们在人生中很难体会到恒定的平安,但我们一定体会过平安。当我们心安的时候,我们是能够感到对外在的宽容、温柔和善意的。

 

小我不安这一特点,其根源当然也是分裂一念。当我们在神圣本体的一体状态中时,我们没有不安,不知不安为何物。我们都是平安,是永恒的平安。因为没有“外”,没有对立,没有干扰,没有怀疑。一旦我们进入了分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外”,就有了对立,就有了纠结,就有了冲突、防卫、害怕,就像“麻杆打狼——两头怕”。我们对狼很恐惧,狼对我们也恐惧。

 

因为内在的不安,就向外投射了,就投射出了一个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太不安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党不值得信任,任何事情都是无常多变的。总之,不安就是整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没有人平安。即便他脸上看着很安详,但他随时会焦虑,随时会有可能被触怒。愤怒的内涵就是不安。如果完全安心,就不可能愤怒。愤怒的背后是不安,不安和恐惧是同一回事。

 

8、圣灵会帮我们反安装

 

小我的七大特点,每一个都是一扇门,只要调整一下,这扇门就会成为回归真相的门。

 

不安,既然你感到不安,那你就不要再向外投射了,不要说“xx让我不安”。你往内看,看看自己是怎么感到不安的,是怎么看待那个事情的,是什么信念让你那么看,你把什么当真了。在不安中,你先照顾自己的心,让自己平安,放下、放松、重新修正自己的信念系统,总之,你让自己平安就是修行之路。带给他人平安,也是让自己平安的上好方式。

 

孤独无依感,你就信任。在人际关系中就把握这样一个心态:我知道你爱我,我也爱你。我信任别人爱我,我也能够爱别人;我信任别人能够,我也能够。这样信任存在、信任他人、信任圣灵。“我愿退让下来,让祂指引前程”。

 

匮乏感,放下谋求,一心给予,这样就自然会体验到丰盛。

 

被剥夺感,就是受害者情绪,它的入口就是认出:这是我选择的,主权在我手里,我的自性是宇宙的主人,我的心归我管辖,也只有我管得了它。

 

把过去当真的反安装,就是认出:没有过去,只有当下。不做计划,因为计划未来等于认同过去。完全地敞开,我不知道我的最佳利益,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愿退让下来,让一切自然展现。重申“我不知道”。

 

排斥的反安装,就是不排斥一人,不排斥一物,化排斥为连接。无论遇见谁,谁都在我心里有一席之地;无论遇见什么物,它都在我心里有一席之地。

 

捍卫自我存在的反安装,就是“从自我到自性”。认出,“我”是虚幻的,是一个工具,它本身毫无意义;而自性是不变的。回归自性的方式,就是放下自我,不再把自我当真,不再为自我谋求,不再喂养自我。而是,借用这个“自我”去做自性的代言人。

 

当别人对你表达愤怒的时候,别人对你有言行攻击的时候,通常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若犯我一尺,我也得夺回一尺”,这样被看成常规,但这样是毫无主权的,因为你怎么样完全是由别人决定的。

 

我们回归自性的方式,就是放下防卫。别人攻击我们,我们认出其中的合理性,并且,没有一个自我形象需要保护,非常诚实。别人说我某方面不好,从他的角度,他是对的,我不介意,就算我真的不好我也不介意,何况我也不认为那个不好。所以,别人说什么,我不用防卫,我在冲突当中关心他。我只要一放下防卫,他的攻击就没有对象了,那么他的拳头也会放下来了。而我又愿意去看他、去关心他,去支持他、去拥抱他,这样我就是自性的代言人。他看到我可以这样活着,他也会跟我学习,因为他的自性跟我是一样的,我们是同一自性。这样,我们就从谋求自我、保护自我,到运用自我做自性的代言人了。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