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之光照亮原生家庭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梦。梦里是大年三十的餐桌上,我童年的大家庭,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爸爸妈妈,都在一桌上吃饭。我在餐桌上霍然而起,非常愤怒地说:“我今年43岁了,在我这一生当中,家庭是爱最少的地方。你们不知道我的朋友们对我有多好,我爱他们,我想他们。”然后,我就愤然离去了。
这里面有一个情节,梦里那个时间顺序是乱的,但它交待了我情绪爆发的一个诱因:我们一家约好出去玩,好像是坐大巴去武汉玩,就像一个单位包车那样。要年初一出发,三十晚上我问我哥哥:“明天我们有安排吗?”他说:“你猜”。我猜不着,就走了。结果,第二天他们就出发了,在路上才告诉我,我还是想跟他们一起玩,就又去了。但是心里就很愤怒,之前从来没人跟我提到过这事儿,我来问,你又要我猜,我怎么猜呢?我猜不着,你们就不管我自己走了。我觉得大家心里没我,不在乎我。
这虽然是个梦,但里面的情绪很真实,很多隐喻、象征很真实。原生家庭通常都是爱的缺乏地,因为它是你的人生电影之始,它奠定你整个人生的选择。如果你走不出来,那你就是要受很多的限制。所以,里面我的那个呐喊:“原生家庭是我一生当中爱最少的地方!”从某种层面来讲,它是一个事实,通常来说是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在原生家庭都挺难受的。
这个难受不一定当事人可以觉察得出来。比如,我堂弟一直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好,但后来他遇到一个人生难题走不出来的时候,就影射出他童年的一个创伤。他在电话里哭着说:“我以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实际上,他受伤的地方他并不知道,直到后来出现一个情感状况,他才意识到原来有一个创伤点在那里。
原生家庭为什么让人难受呢?
1、以爱的名义行非爱
头脑上,大家都觉得原生家庭意味着爱,父母也总说爱,“猜猜我有多爱你”。但是,大家的言行大多是非爱,原生家庭是典型的“以爱的名义进行非爱”的地方,以爱的名义强加了多少要求、期待、管教。“我打你都是为你好”,“我惩罚你也是为你好”,“你现在不懂,将来就知道了”,“我们家不允许什么样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你就应该怎样”。
2、强烈的角色限制
家庭是一个角色化非常重的地方。家庭是自我形象建立的最重要的基地,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以后,那么渴望得到家庭的认可,因为那里面你的自我形象欠着债呢。你不可能在原生家庭得到认可,因为你的真实身份是神圣的上主之子,你掉到凡间谁知道啊,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神圣的上主之子。他们都把你当成一个小东西,把你当成一个无知的东西,当成一张白纸,要去塑造你,要告诉你你是谁。
角色化不仅意味着期待和义务,也意味限制,而且是强迫性的期待和限制。比如警察不能怕小偷,否则你就是失职;比如父母绝对不能处在状况当中,否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所以,角色化是一个非常强的心理机制,是很强的限制。只要一个人的角色化很重,他跟别人的连接就无法顺畅和敞开。比如我们跟一个长辈在一起,好像我们就只能说那个角色允许的话。
人们可以尊重角色的情境,但是,不要受它的限制。我可以很轻松地把来访者、跟我学习的人、生活中我遇到的人,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什么角色,我在心里把他们当成朋友,这完全能够做到。我们无需刻意改变形式,而只需要在内涵上成为一个朋友。
《红楼梦》里有一个场景,元宵节贾母带着一众小孩子们打灯谜,贾政来了,大家就都有点放不开了。贾母是一个坦荡洒脱的老太太,她就对贾政说:“你还是早点走吧”。贾政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说:“老祖宗,你也拿一点疼孙子的心疼疼儿子啊”。贾母就笑笑说:“好吧,那你就再呆一会儿吧”。结果,贾政虽然很努力地要幽默一点、亲民一点,但是他的角色化太重了。就像政治家很难做回老百姓一样,心里总想着“我当年可是谁谁谁”。这就是角色化限制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我们说原生家庭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非爱”,这不是要定罪或者追究,而是说,这都是对爱的误解。大家都是演员,都在演一场非爱的戏,都是不相信爱,而投射出很多爱的障碍,投射出很多伪爱。
3、选择权的缺乏
我们来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感觉上是完全被动的。无论多么不喜欢那个家庭,社会还是要以那个家庭作为你的根基。如果你忤逆父母,你会得到文化最无情的批判。
你来那个家庭,感觉上是没有选择权的,你在那个家庭里,选择权依然很少。大家的信念设置早已给你规定好,你该是个什么样子,早已给你划好了圈儿、划好了线,你一出圈儿、一出线,就像一头幼小的大象一样,会被惩罚。他们不可能不惩罚你,因为他们不允许你带给他们焦虑,那是他们承受不了的。因为害怕被惩罚,孩子就对自己默默无声地增加了很多限制和心灵负担。
4、无人真正关心的孤苦
没有人关心你,没有人看到你。他们只用他们的有色眼镜看你,他们只用他们信念的允许看你,你自己的纯真当中本是自由而独特的,而你的自由和独特,他们的有色眼镜是看不到的。
我小时候总觉得大人是不一样的人,我的感受他们都没有。我认为非常要紧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好像根本没有那回事;我有很强烈的感受的地方,他们都混若无视。他们也不会重视我的意愿,觉得我是小孩子不懂。
我还蛮有勇气做自己的,从小就是这样。大人们回忆说我小时候很坚持真理,非常倔强,爱好辩论。记得我高考后,叔叔要去帮忙运作,以便保证我考上大学。当时我就鼓起勇气说:“叔叔,这是我的事,我想跟你一起去。”一般来讲,孩子都像过去的闺女一样,对自己的大事都是全凭父母做主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能讲出这句话真是挺有勇气的。
那种无人关心(当然他们不是不关心,而是关心不到),那种感不到关心,那种孤苦,就像一个老年人自己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大街上热热闹闹,却没有人看你一眼,没有人理你。这种孤苦,也是原生家庭中作为孩子,非常常见的痛苦。
回到开头那个梦,说到原生家庭是我一生中接收爱最少的地方,而我的朋友对我非常好,我好爱他们,好想他们。
实际上,朋友都是你心念转变之后,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心里面真的对自己友善,能够做自己的朋友,能够让自己舒服,你跟人相处的时候就会自然散发这个,给出很纯很暖的友善。这样,你自然就会吸引同样的友善和朋友。
“友善”一词的内涵,比它听起来要大得多。友善就是爱。而爱对爱的吸引,以及爱对爱的唤醒,使我们在朋友面前是放松和享受的,于是我们就更容易感到爱了。那个爱的浓度、指数的确是比原生家庭高太多了。
这个梦让我接触到了非常真实和耐人寻味的情绪,从而更准确和具体地描述原生家庭的心理处境和心理本质。但是这个梦也有局限性,就是把两者对立了。把原生家庭当作了一个批判的对象,当作了一个愤怒的对象,当作一个无爱之地了。
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原生家庭本来是最应该有爱的,结果它的爱最少,太不像话了!那个愤怒点在这儿。但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谁告诉你原生家庭就应该有爱的?原生家庭最该有爱,这是一个人情常理,但是不要信常理,要重新评估一切事物,要单纯地凭自己的心去感知。
一个环境有没有爱,取决于环境当中的人对爱的觉知程度,甚至不取决于他的意愿,因为他的意愿也是他的信念系统所决定的。我一位朋友,她小时候妈妈打她,打完之后还要用两个小时跟她讲道理,说服她,妈妈是爱她的。后来她对自己的女儿也是这样的。她当然把自己的女儿当成心肝宝贝,这是不容怀疑的,但她对待女儿的方式就是她过去跟妈妈学到的东西,那是非常扭曲的。所以,原生家庭不是必然应该有爱的。
原生家庭是你此生小我脚本的一个原始设定,你怎么对待这些设定,你能不能走出来,你有解脱和疗愈自己的自由,也有给他人解脱和救恩的自由。你需要连接自己内在的爱,你不匮乏了,你安然了,你能够独立了,你就站起来重新去爱他们。你说你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你的朋友们对你很好,你很爱他们,那么,重新和你的原生家庭成员去做朋友吧。
尊重他们形式上的角色,但是行友善的内涵。你的敞开、自由、关心、尊重,会软化他们的角色,会消融他们过去信念的壁垒,你是家庭之光。你不是家庭里的小学生,在家里你可能学一些生活上的东西,但是对于爱,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需要从自己的内在汲水,然后去滋养他们。
你不是一个受害者,这一切都是心灵共同的选择,共同的出演,你能够卸下这个受害者的枷锁,以一种崭新的爱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这个时候,你再去看他们,就能够看出原生家庭里面也蕴藏着浓浓的爱和温暖。
他们是不懂你,但是他们想要爱你。就像你要交大学学费,他们拿不起,他们只能给你自己辛辛苦苦省下的鸡蛋。当你处在匮乏感中,你会觉得“这有什么用”;但是当你脱离了匮乏感,用爱的眼光去看,你就会非常感动。
现在我想到了几课《奇迹课程》练习标题:宽恕是我在世的唯一任务;宽恕是我幸福的保障;我是家庭之光;身为家庭之光的我,负有宽恕的任务;我的宽恕和我的幸福是同一回事;宽恕就是不当真。
不当真,把所有非爱的东西不当真,从心灵深处知道,那都是基于一体心灵的投射,没有谁是那个样子,大家的本质都是爱。基于不相信爱的恐惧,投射出的很多伪爱,假冒伪劣的爱,有障碍的爱,被恐惧污染的爱,这些都是一体心灵投射出来的,不是某个个体的罪错。他很无辜,他的自性和所有人的自性一样的。
完全宽恕之后,在那种平安和爱的眼光当中,再去看自己的人生故事,再去看自己的原生家庭,才能由衷地说一句:“我看到了,谢谢你们,我爱你们,我也收到了你们的爱”。
我们的爱就是我们的光,但我说的这个爱不是指个体的善意。
个体的善意也是生命之源的显现,它的来源也是生命之爱,但是生命之爱要比个体的善意更为丰厚、圆满。我们随时随地都携带着生命之爱,那是我们的自性,我们不可能丢失,我们顶多意识不到它,但它始终就在我们心里,我们随时可以连接的。
个体的善意有时候很脆弱,“好心没有被好待”,可能那个善意就被打击了,就会被收回来了,因为它还是受个体意识的影响。但生命之爱是百害不侵的,它绝对不会有受伤感。它只知给予与分享,这是爱的属性。它无所不容,没有对立面,也从不遗漏,不会拣择谁可爱谁不可爱,谁错了就不爱。不会的,“爱未曾遗忘任何一人”。它是一个整体的、圆融的、无比平安、无比耐心,给出无限自由、无限祝福,又随时等着给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