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自己负责12谈(三)

(2018-11-25 19:50:40)
标签:

教育

情感

心灵

育儿

杂谈

分类: 孟迁思语
为自己负责12谈(三)

9、责任和主权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负责,真正的问题不是“为不为自己负责”,而是“如何为自己负责”,而这取决于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到自己的主权。

 

一个人感知到自己的主权,就会自然使用的,也自然的为自己负责;一个人感知不到自己的主权,就会觉得主权在外在或者他人或者外在境遇那里,这正是一个人指责、抱怨和担心的原因。认定“我的痛苦不是因为我自己”是一种隐蔽的自我障碍,好处是“我不必看自己”或者说“我不必真的看自己”,不必“认错”和改变,这看似给自己提供了保护,但实质上却把自己至于无力和被动的“绝境”,如果人们清楚这一点,绝不会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生活中,人们对责任的感觉大多是不好的。比如问责常是和惩罚联系在一起的,问责的过程就是定罪量刑的过程;责任也经常和恐吓联系在一起,“如果……,你要负责任”,“你不可以如何,否则后果自负”;责任也经常和义务联系在一起,比如“这是你的义务和责任”,意思是你不能不做,你必须做;责任也经常暗含贬低和指责,比如“这个人太不懂为自己负责任了”。这样一来,人们对责任的感知就被扭曲了,然而,对责任的感知就是对主权的感知,一个人如果对责任的感知被妨碍,他对主权的感知同时也被妨碍了,于是,一冒出“责任”这个词,

当提到责任,人们经常首先感到的是担不担得起,因为害怕而退后。

 

然而,这不是责任的本质含义,责任不是“你不可以如何,否则后果自负”,而是“如果你愿自负后果,你当然可以如何”;责任的本质不是追究,而是自主和权益。就像我的房间,这个房间是我的,我说了算,乱成垃圾站和优雅舒适都是我说了算,这是主权,益处是这个房间对我所有的供养,休息、温暖、安全、安静、邀请、分享等等,都是本属于我的利益,所以,我好好的打点它爱它。这才是负责任的自然,它不该是被迫的、被要求,它是出于内在的动力,是出于觉知后的当然性的甘愿。实际上,我的心就是我的房间,我真正的居所

 

所以,任何时候当我说“这是我的责任”,这不该被感知为,这是我的错,我应该被贬低或者惩罚,而是,这是我的主权。比如,当我说,所有的不安均属“自创”,这不该是“我自寻烦恼,我活该”或者“脚上的水泡都是自己走的,怨不得别人”,而是说既然所有的不安都是“我”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也能收回来。

 

 

10、自由

 

自由的本质在于心灵,而非外在。这不是说与外在无关,而是说不受外在所限。而外在的事物、情境无论如何,总是限制的,自由的含义恰在于无论外在如何限制,我还是自由的。

 

经济的自由不在于你想有多少钱,而在于你用什么心意看待和使用钱,你是毫无挂碍,还是限制重重。经济自由是当下的,不是你达到“经济自由”了吗,而是你对自己的经济自由了吗?

 

经济自由不是你“量入为出、未雨绸缪”,也不是你“不”量入为出、未雨绸缪,而是你知道自己是一个选择者,拥有选择的自由。

 

慷慨和富有都不是一个数量概念。慷慨不在于你给出的数量多,而在于你有多么愿意给;富有在于你感到自己的有,还是感到自己的缺,你若着眼于自己的有而去享用和给出,你就是富人,你若眼球被所缺粘住,担心不足,计较吝啬,你就是穷人。

 

自由的含义在于你无论如何都可以自由。有人为离婚与否纠结,实际上,关系的自由不仅包括你是否要拥有这个婚姻,也包括你如何体验和看待这个婚姻或者单身。有人羡慕别人的旅游,其实自由并不在于你想去哪就去哪,而在于你在哪都是自由的,即便在监狱里,你也可以像曼德拉和甘地一样自由。


为自己负责12谈(三)

11、对爱负责

 

真正地为自己负责,是对自己的爱负责,因我们的本质就是爱。

 

你看,我们最渴求的就是爱,那些看似为目标地金钱、关系、成就、美貌、名声、德行、形象等不过是我们借此获得爱的方式,可能我们感到的是我们想要安全感、尊重、价值感,而爱包含所有这些;你看,我们那些“负面”情绪,愤怒、伤心、委屈、嫉妒、落寞、自卑、害怕,那一个不是对爱的呼求,情绪越强,呼声越响……而爱,是所有这些表面呈现背后的真正目标。

 

有趣的是,获得爱(准确地说是拥有爱或者感受到爱)的方式是给出爱,而不是索求爱,当我们索求爱的时候,要么是得不到,得到了害怕失去和变化,是匮乏、紧张而忧虑的;当我们给出爱,只是给出爱,没有期待十分情愿的给出爱,我们内在会感到满足,而与此同时,我们会感到爱源源不断的包围着我们。

 

总有某个时刻,每个人都会懂得,唯一要负责的就是怎么把自己的爱给出去(或者说发挥出来),运用自己所有的资源,针对当下的情境,单纯地问自己“出于爱,我会怎么做”。任何情境下,都可以这样去想去做。

 

当我们面对自己一个不理想的状况、能量不够高的状态,去问“出于爱,我会怎么对自己”?显然,指责、嫌弃自己不是爱吧,努力地推动自己要自己上进要自己更好不是爱吧,“自己很累了还非要觉察自己看不清不罢休”不是爱吧,“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办”不是爱吧……那么爱是什么?

 

爱,在理性、观念和头脑层面经常不易分辨,但是从心的感受来讲却直接和自然,即便我们不能选择爱,我们也能感受出什么是爱。

 

爱是没有对抗的,爱是没有评判的,爱是没有期待的。

 

爱是接纳,它不对抗任何东西,它可能不同意但不会反对,它可能去建设但首先是接纳,就好像在说:OK,过去的不提了,其他的不提了,我们说说现在吧,说说可以怎么做吧。

 

爱没有评判和比较,当它关注一个人,它就只关注这个人,当它关注一种状况,就只关注这种状况,就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个人,只有这一种状况,同时,它着眼怎么爱这个人,着眼怎么在这种状况中爱。

 

爱没有期待,只有看重。所有的害怕都来自于期待,来自于达不到预期,每个人都被成百上千的期待包围,他们会考虑没有期待怎么行,没有那个结果怎么行,这在逻辑上看似成立但事实上不成立,因为你没有期待不代表不产生结果,相反,当你没有期待,全然、单纯地进行,却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就像有一位射击教练说的“想打好打不好,怕打坏准打坏”,而你没有期待,反而产生你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看重”和“期待”是可以区分的。就算是看重结果,也和期待结果不同。看重结果会出于意愿而务实,会行动,期待结果会患得患失,会盼望。就算是制定计划,两者也不相同,“看重”是利用计划、会自然地实行或调整,“期待”是用计划评判自己成功或者失败,期待是依赖未来的,看重是活在当下的。

 

看重自己,但对自己毫无期待吧,看重对方,但对对范毫无期待吧,当我们看重,我们就给予着滋养和动力,擦掉意念中的期待,我们就取缔了担心、害怕和限制。

不要去操心孩子会怎样,仅仅聚焦我怎样做才是爱他;不要操心自己明天如何,只是聚焦此时我爱自己好吗;别去挂虑事情究竟会怎样进行和呈现,只是关心我准备好去爱了吗……

 

看重爱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明白,无论如何,无论何时,仅仅是爱就够了。

 

 

12、明智

 

“没有主见”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你的意志才是自己的主人,这不是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主见,自己无法做主或者不知如何做主的时候,实际上是你做了这样的主:我无法依靠我自己,我要依靠外在。你的意志如此强大,以至于如果你不重新选择,没有任何人能改变这一点。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主见,其问题不在于你的感觉很真实,而在于你感觉后面的信念很荒谬:别人比你更有力量和智慧,别人比你更了解自己。这是很不公平的。

 

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信念,不管需要多久,不管经历什么,你终究会失望的,那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为什么他不能…呢”,然而问题不在于他的不能,而在于你本就不该以为他能。

 

最有力量和智慧的,最能了解、照顾你的,最全然、最恒定、最无条件爱你的,是你自己的内在。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的内在来满足你,和自己的内在连接、合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且是唯一的责任,然而,你一心外求,不愿向内汲取、询问,却怪别人为什么不能为你负起责任。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谬和不公平的吗?

 

你的内在不是你的人格,人格是你作为一个人所有体验、认知和决定的总和,你的内在是人格之下你作为生命的属性,这个属性被称为神性、自性、佛性、灵性……具体的措辞无所谓,你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

 

任何人的人格都是美善和罪咎兼具,美善是我们自性的映照,罪咎是我们小我的反映。只要是人,两者必然共存,两者的比例可以改变,但是无法彻底且恒定的如一。作为小我的部分,我们的人格不乏漏洞,匮乏感,被剥夺感,孤立无依三种痛苦不时来袭,自我卑微、自我催迫,内疚以及怨尤别人,也如影相随,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修正自己、成长自己,纵然会好过一些,但终究无法彻底避免。

 

所以,我们的希望并不在于处理自己充满漏洞、匮乏的人格,而在于不把这个人格认同为自己。我们的选择是通天彻地的,如果我们选择把这个人格当作自己,我们会创造所有相应的体验,而且不容置疑,因为称得上信念,必然自证。这就是你无法用填补来满足匮乏感的原因,当你认为自己匮乏,你就在创造自己的匮乏了。对于人格漏洞(或创伤),对于匮乏感、创伤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这又不是真的”。这不是说你硬要否认自己的感受,或者对抗自己的状态,而是你给自己的内心开一道门:那个不变的自性才是真的我。

 

打一个比方,人格就好比冰山,自性就好比大海。当我们把自己当作人格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岌岌可危,摇摆不定,又自成一体(自圆其说),坚不可破(很难改变);当我们把大海当作自己,那冰山就影响不了我们什么,甚至可以被我们利用。

 

我们的状态总在变化,当我们在清明和平安中,我们就尽情的活现生命之爱;当我们处在人格的黑洞里,我们就带着跳脱去接纳,笑一笑说,没关系,这又不是真的。无论多么痛苦、黑暗或混乱,只要我们知道这不是真的,我们就不会沦陷。当然沦陷也不用怕,因为清明会再次来临,我们也终将能够学会。

 

回到最初,我们首先明确希望不在别人才行,别人是我们的资源而非依靠。我们必须……尽管我们可以拖延甚至后退,但我们终究必须倾听和信任自己的直觉才行,我们一次次地鼓起勇气去尝试我们未曾真的尝试的,信心就会一点点增加,增加到一个程度,一切就不再是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