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的学问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我来分享一个调解冲突的架构。无论作为心理咨询师,还是生活中被一个家庭或某对冲突方邀请去调解,这个架构都可以参考。
首先,只要是调解,信任就是最大的前提。你调解的双方必须对你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如果有一方对你完全没有信任,那么调解就不能展开。
简单来说,调解的架构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倾诉期。你作为调解人坐在双方对面或中间,最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局面。
这个时期就是轮流请双方发言。在甲方发言的时候,乙方不可以插话,否则非常容易形成争论。一旦进入辩论和争论,效率就会非常低,而且很容易激发防卫和攻击。
除了不允许打断之外,可以再加两条规则。一个是时间限制,比如每方15分钟,如果不够可以再申请延长,可以等对方讲完后自己再讲15分钟。但是15分钟为单位,不要让一个人一直讲下去。一个人讲了15分钟没有讲完,那也需要停下由对方讲,这样就显得每一方都被尊重。
另一条规则,每一方倾诉的时候,我们着重倾听和引导对方想要什么,而不是对方不要什么。我们不是倾听他的怨恨和排斥的,我们是倾听他对爱的呼求的。作为调解者,你也要有能力听出他怨恨背后的呼求。他不一定像你期待的一样有能力只表达自己的呼求,他可能不时冒出一些怨尤。所以,你有责任引导并代替对方说出“那么你是不是想要这个?”然后,帮他理清他背后对爱的呼求。
第二个时期,教导期。这个时期是个别谈话。比如夫妻双方,你可以和妻子谈的时候,请丈夫先自由活动,或到外面转转。
教导期的隔离有双重功能。一个是让不参与的一方有一个冷静的机会,可以梳理和沉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样就给他一个自我调节的机会。另一个,你可以单独处理一方的困惑。
当你面对单独谈话的一方时,你一定要注意你是出于爱心,所以态度一定要温和,而且要尊重,不能够有执着。你有立场,是教导爱,是促成连接,是教导你的一些经验和思路;但是你不能有执着,不能批评他。另外,你不能期待他改变的节奏。你提出发展方向,教他怎么做,但是不能设定他必须达成目标以及何时达成目标。你可以问“你愿意做吗?你会做吗?”,如果他不会,你可以教他;如果他不知道什么努力方向,你可以教他;如果他两者都同意了,你可以再问他“那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做到的是什么?”
被调解方可能有一些期待是不合理的。比如他期待对方多陪伴他,这是可以的,但是你的教导方向是他的自我陪伴,让他自己负起爱自己的责任。她可能有一些焦虑,比如婆媳关系当中关于孩子的教养和哺育,两代人可能有很大的冲突,老一辈的方法让她很焦虑。作为教导者,你对此事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所以你要给她安心,告诉她什么其实是无妨的。
作为调解者,你自己在人生中,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怎样的学习和锤炼,调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展现。你的积淀越足够,你就越自如。这个是无法传授的,是需要磨练的。有时候教导的是界限,就需要你在生活中对界限有足够的敏感度和成熟度;有时候教导的是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那就考验到你对这些的理解;有时候教导的是安心,是破除对方焦虑背后的信念,那么就考验的是你自己是否还有禁锢性的信念,你内在是否还有恐惧,考验你内在的通达。
第三个时期,协商期。如果你在教导期做得比较充分,那么双方内心的方向就都比较正了。大家不再关心指责、怨尤和过分期待,转而关心建设性,关心爱的表达,愿意承诺自己的改变,至少是改变的方向。
当大家都愿意承诺,愿意自我改变的时候,你要把握一点:如果形成固定的承诺,比如达成一个书面协议,那个目标是尽量落地可行。如果对方承诺十分,那么你要给双方说明,如果实现了六分,就已经值得感谢了。所以,这个承诺不是给人压力的,而是给人希望的,是激发内在感谢的。而且改变的方面不宜过多,就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对方的期待和承诺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一般来讲,能够实现两三条就可以了。
可以在协商期的最后,邀请双方表达欣赏和感谢,即便能够表达的很少,也是给对方很好的滋养、支持和激发。但是,即便不能表达欣赏和感谢,没有这个意愿,也无妨。他们可能等着看对方是否真的付出行动。这个时候,你需要提醒双方:希望在自己手里,自己的改变必然带动双方的改变。期待他人是效率非常低的,他人不需要操心,他人只需要相信和尊重。而自己能做到改变,整个系统必然改变。你作为调节者,首先要有这个信心,这样,你就能够非常确定地讲出这句话,并带动双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