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何而来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一、“我”和“世界”是同一幻相
问:即便我不把幻相当真,我还不是活在这个幻相当中吗?如果我不把生活当真,那我在生活里该靠什么而活呢?
当我们说“我还不是活在这个幻相中?我在生活里靠什么而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个体我当真了。我们这个个体我、自我和整个世界是同一幻相。
我曾讲过一个关于口渴的经验。当时在地铁上,那一刻我感到一切都是被我的心包着的,包括我的口渴感、我的身体,以及我目之所及的整个地铁车厢和里面所有的人。我可以进入那个个体感,感到口渴,我也可以承载它。当我只是承载它的时候,我就没有那种口渴的痛苦。
我们想到耶稣,就觉得他是一个领袖,三十几岁就去世了,好像他有一个人生一样。但是,当他的身体化为尘土和水分以后,他去哪儿了?给我们传递《奇迹课程》的又是谁?再说葛瑞(注:《告别娑婆》作者),他的前世今生也可以用身体来呈现,但是身体之后的那个又是谁?
如果我们的信念打破了身体这么几十年有限的时空,回到灵魂,这就是一个层次的解放,我们的新视野就大大地扩展了。但是,个体灵魂也不是真相,它最终也是要回归到一体之心。那一体之心才是《奇迹课程》说的圣子身份,是最接近真相的层次。
问:在生活里,我该靠什么而活?
可以说,我们靠生命而活。没有生命,这具身体就是一具很快会腐朽的尸体。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是这具身体,而是我们的一体心灵。
也可以说,我们靠上主而活。这是了了经常说的一句话。了了多年前就不工作了,一心修习《奇迹课程》。别人总问她“那你的钱从哪里来?你怎么生活呢?”她就回答“我靠上主而活。”而她在世间的金钱缘分也自然地呈现。她也没有饿死,她现在开课,生活得非常鲜活,很有活力。
我们惯常的思维是靠身体而活,靠金钱而活。这就是把个体感和物质当真的一个呈现。如果你在这方面的信念没有松动,你听了这些话觉得不舒服,觉得疏远,那你完全可不听,就安心地按照你的信念去生活。当你有余力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接受这样的眼光。
二、世界为何而来?
问:若幻相无用,不必在意它,那上天造就这世间万千又有何用?
这就涉及到了世界的来历,世界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历来是众说纷纭的。科学的解释是宇宙大爆炸;不同的灵性学说也有不同解释,比如《与神对话》说是神为了体验自己而创造了这个世界。
《奇迹课程》的说法,这个世界不是上主创造的,上主怎么会创造这样一个充满匮乏、罪咎感和恐惧的世界呢?祂不需要创造这个世界,祂也不知道世界这回事。这个世界是我们一体心灵当中相信分裂之念的那一部分,为了逃避罪咎所产生的折磨和恐惧,然后投射出来的。
心灵只要相信分裂之念,它的恐惧和罪咎就是无可避免的。在那个巨大的漩涡和痛苦当中,心灵如果不选择圣灵,就只能不断地投射,不断地分解。事情越来越多,每个人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多。偌大的星球,茫茫宇宙当中,每个人都微不足道,无常变换,处处体现着匮乏感、恐惧和不安。因为相信分裂之念,心灵原始的情绪包就是恐惧、匮乏和罪咎,整个世界的大电影就都是按照这个剧本来演的,所以处处防卫、各自为政、独自奋斗、无可把握,又终将不能满足。
这个世界没有能够满足人心的东西。心灵本来是自足的,不是匮乏的,而是有圆满本性的。但是,当它相信了分裂一念,向外投射,向外追求安稳,追求圆满,追求归属感的时候,就成了水中捞月,不停地辛苦追求,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恒定的满足。只有那么一瞬间的满足感,然后马上进入新的追求、新的不安。
心灵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之后,他就开始不断追求了。无论是亲密关系、财富、孩子......,在追求当中,是绝不会得到满足的。直到有一刻,他对这样的追求完全绝望了,认出了那个事实,他就可以回归本心了。而回归本心之后,他就能够获得当下的满足。
三、两种心境,两种世界
昨天跟一个认识了好几年的朋友去玉渊潭公园坐船看樱花,我在船上跟她说:“我此刻感到很幸福。这么好的天气,水边还响着这么好的音乐,又有这么好的你,一起共度一下午的时光,我觉得很幸福。”
那么这种幸福是幻相吗?
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幸福也是幻相,只要是有形有相的世间感受,都是幻相。但是,幻相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相信分裂之念,投射出来的匮乏、罪咎、冲突、恐惧的幻相;一类是基于相信自性本来圆满、相信分裂没有发生过,然后延伸出来的投射和感受,这是出于正知正见的投射,就是幸福的。这种投射在《奇迹课程》中叫做“真实世界”。
同样是昨天的经历,上午我的一个新书稿遭到了两个出版方非常明确的拒绝。如果我在前一种投射中,那么这件事会占据我很多的心思,带给我很多的烦恼、失落、甚至不平心。但是,在后一种心境当中,就轻轻地放下了,非常轻,它就是一个缘分而已,根本不需要多想。而下午的时候,眼前的感受是如此美好,多么令人感谢。所以,同样是一个过程、一个经历,不同的心境看到和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世界。我们坐船,那个音乐在心情好的时候听起来就很美,但是在很着急、没心情的时候听起来就成了一种噪音。在一种心境当中,会不停地罪咎、不平、厌烦、排斥,然后不断地评判,而在另外一种心境下,就觉得真好,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像园里的一棵树、一朵花一样,在呈现它们的美,它们都值得我去感受、欣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