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2015-02-20 12:42:52)
标签:
孟迁爱疗愈关系育儿 |
分类: 孟迁思语 |
昨天看孩子们排练的童话剧《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虽然对故事早就熟悉了,但还是有新的触动。为什么猫死了一百万次都没有哭过呢?为什么国王、小偷、魔术师、老太婆、小女孩那么爱它,那么为它悲伤,它却一次没哭过呢?
过去我的感触在这是因为猫没有做自己,它不是自己的,现在我的感触在关系。
它过去活了一百万次,但所有人和它的关系都是“你属于我”,而不是“我和你”。实际上,在“你属于我”的关系中,我爱的并不是你,而是我自己,我疼惜的是自己,我悲伤的是自己,因为“你”是我的一部分,我并没有把“你”放在眼里,你不过是我的所属,你不过是我用来满足自己的凭借,我心里并没有“你”。
这和大部分的人际关系是近似的,你所以在乎你,是因为“你是我的什么”,而不是因为“你”。比如亲密关系,如果我把你当作我的妻子,我疼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妻子,如果我们离婚了,那我和你就没有关系,我才不管你;如果你在关系中对我好,那我也对你好,如果你有外遇,那我就怨恨你,我才不管你在婚外的情感实际上很快乐,你追求自己的快乐就是自私的,你作为我的妻子绝不应该。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我爱我的孩子”和“我爱作为我孩子的这个人”有质的区别,前者关注你带给我的感受、你是否符合我的想法、你是否满足我的期待,后者关注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自己想要怎样。
很多父母都抱怨,我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他却还不知足,反而怨恨我……然后呼唤感恩教育。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少年跟妈妈大吵一架后出走。夜晚四处游荡的他万分饥饿,在一个面摊前站了很久后,老板娘终于喊他坐下,并送他一碗热腾的葱花面。少年万分感动。老板娘告诉他:我只是给你一碗面,你妈妈每天给你好吃好喝,你却一点都没放在心上。是啊,习惯了索取,我们就忘了感恩。
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你虽然只给我一碗面,但你是平白无故的帮我,是无条件的爱;妈妈每天给我好吃好喝,却要我做她儿子而不是做我自己,所以我才会不要这样的好吃好喝,否则,我为什么出走呢?
其实,这也就是猫活了一百万次没有哭的原因。你所有的心思都是为了你自己,你的悲伤也是为了你自己,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的眼泪从哪来呢?
只要注意“你属于我”和“我和你”的区分,辨别和选择并不算困难。但我不希望因此去指责父母,不需要去指责过去的父母,也不需要去指责现在做父母的自己,我希望我们负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处在孩子的角色中,我们不要把父母锁定在“我的父母”的身份上,而后去遗憾、抱怨,去期待,父母不是属于我们的,父母是独立的人,他们可以有不知、有情绪、犯错误,甚至可以很不堪,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有各种不完美的人,我们为自己负责,看怎样爱自己,也放手让他们为自己负责,别再期待他们符合我们的期待,别总期待他们做我们的榜样,别总期待给我们提供足够好的榜样,就算他们“不合格”,那也是普通的事,因为他们并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去要求他们;同样,我们的孩子也不是属于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要总对他们有那么多的期待,当我们对他们有期待,就是在“用”他们了,用他们来满足我们某种需要,比如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前途的需要等,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够对他们有期待,而是说我们要为自己的期待负责,别无意中把他们满足我们的期待视作当然视作义务,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他们也可以提出对我们的希望,但我们互相都没有“必须”和“应该”,我们尊重他们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也尊重自己由衷而不是“由他”的选择。因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你属于我”,而是“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