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迁亲子关系心理治疗心灵成长育儿家庭教育 |
分类: 孟迁思语 |
让我们以愉快的心情来了解一下健康的依恋模式吧。
“一个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照顾者在场的情况下,自由地探索其周围的存在,不时地检查他或她是否一直在场,并在照顾者不在场的情况下,限制其探索行为。一个与其照顾者之间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将在照顾者不在场时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安,但对与照顾者的团聚有积极的回应。婴儿将在受到困扰时,寻求与照顾者的接触,在得到接触和受到安慰之后,马上安顿下来。”
简而言之,健康的依恋模式是:“有你更好,没你也行。”这是安全感足够的理想模式,其他的要么是用“我不需要你”来保护自己,要么是“没你不行,有你也不好”。“有你更好,没你也行”最初的那个心理原型是:妈妈在当然更好呀,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当妈妈离开后,自然会有失落,会痛苦,会不安,但是不会沉浸在痛苦不安中出不来,这个情绪会过去,小孩能够妈妈接受和适应妈妈不在的现实,而等妈妈回来,自然是非常高兴的扑进妈妈怀里,亲昵一下后,更安心的玩自己的。
“有你更好,没你也行”是一种依恋,而不是依赖。这种健康的依恋模式在人群中约占55%-70%,它的成因是,妈妈能够比较一致的对待孩子,所谓一致就是妈妈比较稳定、情绪化不明显的一致的照料小孩。正如我们曾经在《如何给孩子安全感》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位够好的妈妈会在独立和连接两方面都能够给孩子充分的满足,慢慢孩子就建立起对于和妈妈连接的信心,分离是痛苦的,但不是可怕的,妈妈一定还回来,妈妈一定不会不管我,分离不代表着被抛弃;因为妈妈允许孩子独立探索,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够保护孩子不受伤,孩子就对自己有信心,可以放手去探索世界,而且随着各种探索,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对自己就更加有信心。
最大的敌人是妈妈的情绪化,妈妈内心积累和压抑了太多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健康的依恋模式就很难形成。妈妈情绪化不等于妈妈没有不高兴没有生气,如果妈妈对什么生气、对什么不高兴是根据具体的事情而定,那不算情绪化,比如孩子吃太多糖……,妈妈生气,这没问题,只要是妈妈对什么生气是确定的,孩子就能够应对,只需要避免那个雷区就行了;情绪化是妈妈对什么事情的态度不是由事情本身决定而是由妈妈的心情决定,妈妈心情好,做什么都可以,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做什么都没好。
影响妈妈情绪的因素很多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夫妻关系(家庭关系),身体状况,经济压力,原生家庭。
夫妻关系比较稳定,感情比较深的时候,养育小孩才是比较好的,但很多夫妻还很年轻,小两口还没有度过磨合期,就在老人的催促下要了小孩,这时候的考验是蛮大的。妈妈在怀孕期间,不太有精力照顾照顾丈夫,夫妻生活也大大受影响,与此同时,需要丈夫更多的照顾,这种情况下,夫妻关系很容易出问题,有的丈夫因此而有了婚外性,只对妈妈的冲击无疑是极为巨大的。孩子诞生后,妈妈的全部心思都倾注在孩子身上,需要更多的帮助和体谅,而她作为妻子的角色依然回不到常态,同时孩子的诞生打乱了整个家庭的作息规律、生活格局,这也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够顺利适应的。如果夫妻之间的感情基础不够,两个人的成熟度不够,夫妻关系非常容易出问题,而一旦这个关系出问题,妈妈就很难不对孩子情绪化了。当然,除了夫妻关系之外,外在的家庭关系、家庭观念也影响到妈妈的情绪,比如奶奶严重的重男轻女,而生下的却是女儿,比如婆媳关系有很大的冲突的纠结,这些都影响到妈妈的情绪。
妈妈在孕育期间,身体能量有巨大的消耗,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都是巨大的消耗,每个人的能量是一定的,如果身体消耗太多,她处理情绪的能量就不够了,比如女性的情绪受例假周期的影响,比如人在疲惫的时候就容易没有耐心,比如人的饥渴中就烦躁等,而生育比所有这些更消耗身体能量,所以那些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的母亲通常在这个时候患上抑郁症,尤其是剖腹产。妈妈的身体能够在这个阶段享受到家人的悉心呵护是非常必要的。
经济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富人是越来越多了,但富人永远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讲,还是存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双方的家庭不能够给年轻的夫妻以经济支持时,孩子的诞生是年轻夫妻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年轻的夫妻也处在事业的奋斗期,他们自身的发展压力就很大,两者相叠,经济压力就更大,这同样也是一个经常影响到妈妈情绪的因素。
原生家庭是最隐蔽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在妈妈成为妈妈之前,原生家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原生家庭决定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她现在用这个“人”来做妈妈。我见过因为孩子鞋带系得慢而暴打孩子的妈妈,我接触过打起孩子来停不下连自己都害怕的妈妈,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不明白自己,她不明白自己为何有时候会“恨”四岁的儿子,不明白自己面对孩子时为何生出“你竟敢背叛我”的想法。后来我和她一起探索解开了这个迷,原来她小时候一直在委屈的做“姐姐妈妈”,她带着妹妹读寄宿学校,她非常艰难而辛苦,且经常被同学们笑,她难免对妹妹发火,发货后要求妹妹不要告诉妈妈,可是妹妹并不总是听话,而每一次妹妹的告状,她都迎来一顿责骂。当她自己成为妈妈后,当儿子不如她的意,她的内在又回到当初照顾妹妹状态,愤怒、委屈乃至怨恨。而她的这种情绪和她的夫妻关系、身体状况和经济压力都没有关系。
正如现在的家庭正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一样,当初的家庭也影响着妈妈安全感的形成。如果当初妈妈的安全感发展不足,她也无法给孩子安全感。最多见的是妈妈不允许孩子正常的分离,妈妈需要孩子远远打过孩子需要妈妈,因为孩子需要妈妈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妈妈需要孩子是因为安全感的匮乏而过度依赖。比如,妈妈见不得孩子对自己失望,故而妈妈讨好孩子、溺爱孩子;妈妈见不得孩子对自己有一点点疏远,所以妈妈尽可能地“缠着”孩子,后来孩子也就慢慢“缠着”妈妈;妈妈不能忍受儿子不需要自己,所以妈妈就事事插手,儿子越不独立越弱,自然就越需要妈妈,妈妈在头脑里打着“我为你好”“我帮你做”“我为了你不失败”“我怕你危险”等各种通行证去对待孩子,其实潜意识里是害怕孩子因为独立和强大而不再需要自己。
所以,一位妈妈要想成为一个够好的妈妈,必须经过个人成长才行,必须自己先成为一个安全感足够的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