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婆媳关系中的心理学

(2010-12-05 23:22:24)
标签:

孟迁

亲子关系

育儿

杂谈

婆媳关系

分类: 孟迁思语

      婆媳关系中的心理学
          婆媳关系中的心理学

                                                         文/孟迁

在中国,婆媳关系历来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关系本质上是两个从年龄、背景、性格、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的女人,在同一个家庭里确立各自的位置和价值,她们因为爱同一个人走到一起,如果“爱”健康、充分,那就皆大欢喜,如果爱不健康或者不充分,那么,一句平常的话也可能带来误解和伤害,而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儿子”也必然痛苦。

 

如果说婆媳不生活在一起,接触不多,那只要做到相敬如宾也就可以了。可是,等到有了小孩,通常婆婆就会搬来和儿子、媳妇住,这样家庭关系就从原来的二人世界变为三代同檐,考验也就迎面而来。

 

作为婆婆来讲,辛苦了一辈子,把孩子拉扯大,盼着儿子结婚生子,在没有做婆婆之前心里一直盘算着一定要做一个好婆婆,可等真的做了婆婆,常发现事实远非自己所想,那个烦呀、怨呀、委屈呀,海了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婆媳关系本身就不是容易的关系,从家庭伦理上来讲,婆媳很容易陷入夺爱的全力斗争中去,这是婚姻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今天的婆媳关系来讲就更复杂。一个客观原因是中国这几十年变化太大了,除了社会形态、生活结构的变化,思想观念也发生巨变,包括家庭理财、人际关系、夫妻关系、沟通模式在内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一个五零后女性给一个八零后女性做婆婆,五零后的很多经验不仅不适用还会成为障碍。

 

从关系模式来说,婆婆辈夫妻关系多是以丈夫为核心的依附型夫妻关系,除了“男人当家”的传统观念外,过去女性工作机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统统低于男性,不由得不依附,不依附还被人笑话。可是现在,观念上男女平等,现实中女性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也不比男性差,原来那种依附型关系变成了现在的平等型,很多婆婆不适应,觉得儿子没地位、不像个大男人。再比如,原来婆媳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所以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说,可是现在的媳妇追求平等,对于那些被不平等了一辈子的婆婆来讲,这个平等哪有那么好习惯。

 

从经济状况来看,过去属于经济匮乏年代,钱都不是乱用不起的,深知柴米贵的婆婆们消费观念停留在省吃俭用的“生存”层面,而八零后的媳妇们却非常看重生活品质,钱就是用来花的,用来提供快乐和享受的,显然两者大相径庭。

 

从育儿方面讲,原来养孩子是粗放型,现实条件不够,孩子也多,自然没多少讲究,而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宝贝疙瘩,那个金贵劲儿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教育竞争早就从高考提前到子宫,而现在早期教育观念频繁更新,新妈妈们自然不甘人后,粗放型遭遇精细型,矛盾自然也就来了。

 

婆婆心法

 

在我看来,要想婆婆关系好,不妨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不管的智慧

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再不是原来处处要照顾的小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承担自己的生活,媳妇是儿子的伴侣,他们一起来建筑了他们的新家。这个家和原来自己的家想比,有很多的不同,而这是他们的家,他们有权利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建立自己喜欢的家。可能有些地方,他们不如我们有经验,甚至有可能他们的想法就是不那么成熟的,这是我们可以去分享我们的经验,但我们只是去分享和建议,而决定则由儿子和媳妇,允许他们不采纳。儿子和媳妇会犯错,但也会从犯错中学习和成熟,并不是非要像上一辈人那样才好。

婆婆控诉篇里所列的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如果界限清楚的话,我们就不会那么纠结以至于不可忍受,因为这些都是媳妇的习惯和选择而已。当然我们可以去沟通,但心里面告诉自己这是媳妇的事情,我允许她不同意。

 

2 坦诚沟通

所谓坦诚沟通,就是不藏话,不过话,有话真诚的讲出来。不藏话就是有想说的不闷着,通常要藏的话都是表达不同意见的,都是有些负面情绪的,如果压抑的话,对方就不了解真实的我们,这是会让关系疏远和隔膜,更大的危险是一直压抑到压抑不住的时候会爆发,那会使情况很糟。不过话是指不通过儿子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做会使媳妇觉得自己被排斥,不仅破坏婆媳关系,而且不利于夫妻关系。

坦诚沟通,需要勇气,因为说出来可能有不愉快的风险抵;也需要方法,因为不讲究方式会伤人。最基本的技巧就是用“我”开头来说,比如“我觉得……”“我看到……”“我希望……”,而不是用“你”开头,比如“你怎么……”“你不要……”“你应该……”,后者会给媳妇压力,而前者既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又不至于让媳妇感到被指责、要求和评价。

事实证明,凡是婆媳关系好的,没有沟通不好的,所以,生活中不怕存在不同意见,只要懂得沟通和界限,我们就能建立一个和谐、温暖的婆媳关系。

 

不得不说的是,初为人母的媳妇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剧变,一直到到孩子三岁前,他们的生活都是很辛苦的,好好的吃顿饭和睡个囫囵觉对她们来讲,都可能是奢侈的,另一方面,因为很多事情不懂得,她们在心理上会有很多焦虑,情绪也很容易不稳定,所以她们特别需要甚至依赖老公的帮助,这看起来有可能是“把老公当儿子使”,可能他们是心情不好不愿意说话,看起来是“不和婆婆打招呼或者不尊重人”,这需要家人尤其是婆婆多多体谅和担待。

 

 

媳妇心法

对于媳妇这个角色来讲,仔细体会下面三点一定会利于美好婆媳关系的建立:

 

其一是尊重

老人家是最在乎面子的,而且她们因为退休或者根本没有工作是非常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的。所以,改善婆媳关系最优先学习的应该是尊重。

所谓尊重,包括尊重婆婆的身份和感情,她是老公的母亲,没有她就没有自己这个家庭,而且母子连心,如果婆婆的感情被伤害,夫妻关系一定会会被波及,即便表面上老公不表露,内心也是有怨恨的;再有就是尊重婆婆的意愿,从根本上来讲,婆婆一定是希望自己这个家庭好,纵然具体的想法自己可能不喜欢,但是婆婆的意愿是应该被了解、尊重和感谢的;尊重还包括尊重婆婆的劳动和付出,很多婆婆为了照顾这个家是不惜力气的,即便婆婆的做法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么婆婆的辛苦还是应该被尊重的。

 

其二是包容

应该说婆婆因为时代原因,她们的育儿观念和经验有可能真的不如我们的好,我们可能因为文化水平高以及更好地学习机会和能力,我们很多地方都胜过婆婆的。可是我们不能够事事计较,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婆媳关系,乃至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而家庭关系和氛围是最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也是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的心情的心情和幸福感的。相对于这个影响而言,生活中的一时一事就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依着婆婆,只是我们不能底线太高,面对一个分歧,我们要看这是不是不可容忍的,如果是非常本质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的意见的。但如果不是,我们就需要懂得包容,比如一些生活细节、卫生习惯的问题就可以包容一下,老人家那些礼数和待人接物的期待,也不妨尽可能的适应一下。比如关于上文中关于人际关系中那三条,自己可以降低期待,不期望婆婆对自己和女儿一样,因为血缘关系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婆婆那代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人际模式走过来的,她们真的不懂和不会,比如“带人来度假”也可以担待一下,而“告状”就让她告吧,把夫妻关系经营好了,就什么也不用担心。

很多冲突是关于育儿方面的,实际上,孩子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一些养育方面的小偏差,孩子是经得起的,很多“过来人”媳妇感叹,当时就是自己因为没有经验太过焦虑了,其实问题本身并没有多么严重,而当时因为一些细节小事和婆婆冲突太不值了。

 

其三学习表达

婆婆部分的沟通方式也同样是适用于媳妇的。而学习表达最重要的包括,表达感谢和认可,以及表达自己的期待。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我们看到老人家的长处和善意能及时的表达出来,比如:“妈,有您在我心里特别踏实”,“妈,有您真好”,“妈,您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我心里特别感动”等,当这些表达足够多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那就是婆婆变得能体谅我们、能尊重我们的意见而且更愿意付出,因为婆婆的心里需要得到满足,也就更容易能顾及我们。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心理的感谢和尊重如果不表达出来,婆婆很可能是感受不到的,婆婆感受不到很可能会以为我们心里没有。中国人很多都是含蓄内敛疏于表达的,所以这方面需要特别的学习。

再有就是表达我们的期待,比如“妈,我特别需要您的理解”,“妈,我特别希望您能把衣服分类洗,您愿意体谅我吗”,这样说,就能让老人家感到自己很被需要、很重要,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

 

 

儿子心法

儿子作为“夹心饼干”不是注定两头受气的,也可很甜蜜。我想提醒儿子们三个方面:

其一关于爱

婆媳两个生活背景、年龄阅历、人生价值等很不相同的女人走进同一个家庭,都是因为“儿子”这个角色。一方面,儿子是两个女人共同爱的对象,儿子获得的最多;另一方面,两个女人自然也都向“儿子”索爱,所以儿子承担和付出的也最多。这不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因为爱不是钱,给一方多就给另一方少,爱是可以越给越多,予之不竭的。儿子给母亲的爱和给妻子的爱,可以同时都是百分之百,只不过两种爱的性质是不同的。

 

其二关于关系

爱是通过关系体现的,冲突也是因爱而起的。所以,不必着眼于事情的表面,而应该觉察事情的意味,尤其是背后的关系。比如文中所提到的“小事都会变大事”,其实决定事情大小的是事情背后的关系,再比如“婆媳爱计较”,她们计较的是什么呢,一定不是饭菜的咸淡,也不是钱的多少,背后的真相很可能是是谁更重要,谁说了算,那么儿子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应对。比如两人争夺的是重要,那么就分别给双方这方面的爱。其实,这和关系的基础直接相关的,如果夫妻关系基础好,那么媳妇会把你和她看成是一体的,这样她是和儿子一起来敬养老人,如果母子关系好,那么母亲也会和儿子一起对媳妇好。如果两个关系都不好,就会比较有麻烦,比较好的应对是,先和关系比较好的一方达成共识,来着力修复和另一方的关系。关系好了,并不意味着生活中就没有冲突,但冲突就比较好解决,因为那只是事情上的冲突,而不是关系上的冲突。

关系会因为生活状况的不同而变化的,比如方明所言,其实结婚前后,生活的状态就是不同的,关系处现变化是正常的,只不过是怎么变化而已。人是应该从生活和关系中不断适应和学习的,而不是刻舟求剑般的怀念或抱怨。

文中所提的“两面派”也是正常的,因为在不同的关系中,人就是不同的状态的。关系越近,彼此的期望越高,也越全方位的考验各自的人格,也是越难的,家庭内外的关系是很大不同的,基本没有可比性。

 

 

其三关于沟通

沟通是人生最基本的功课,既是我们随时用,也是我们随时需要学的。比如对于李维信而言,需要就财物管理进行沟通,比较好的是既有一起管理使用的钱,也有每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争议。也可以就老人赡养方面,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协定,比如规定数额还是自由支配,当然,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坦诚和信守承诺,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才能有一个好的夫妻关系。

 

儿子是婆媳双方说话最方便的,所以对于整个家庭中的沟通状态,儿子的作用是最关见的。我不欣赏儿子做“演员”,因为迟早都会有三方对面的时刻,那样必定穿帮,而且双方都会感觉不安全,这样她们都会更用力的控制儿子,儿子是承担不起的。

 

婆媳之间不愿意沟通,儿子是有责任的,如果双方都依赖儿子沟通,那肯定是不行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儿子可以拒绝,告诉一方:关于我的事情,可以和我说,但这件事事情是真对她的,我去传话不好,你应该尝试自己去沟通。所以儿子应该把直线沟通转化为三人互动。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沟通负责。事实上,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关系,而决定关系的就是沟通。如果处在一个“控制”或者“敌对”的关系中,那就一定需要先处理关系,再进行沟通了。

 

本文已发表在《母子健康》杂志,原文是一个专题,在我的文章前,有一个各方代表发言的背景,如下:

 

婆婆控诉媳妇篇:

关健词:消费、购物

对精打细算了一辈子的婆婆来说,媳妇的消费习惯,绝是看哪哪不顺眼,一个奶瓶能花上百元,手掌大小的宝宝鞋也好几十元,纯属烧钱。而每一个婆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媳妇花的就是她儿子辛苦挣的钱,谁要损害了她儿子的利益,那也就是跟她过不去。因此,只要媳妇花钱了,婆婆就很难冷眼旁观。

1、  买东西没有计划:从怀孕开始,就乱花钱,什么都想买最好的,奶瓶、尿布,婴儿床,宝宝衣物,几乎看中了就想买。但大多数时候并不实用,最后不是收进衣橱里就是送人了。孩子长得太快,很多钱是不必要花的。

2、  用钱满足孩子:带孩子出门时,很容易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可能就出去溜个弯儿,也能带回新玩具。

3、  图轻松,请保姆:已经有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了,还要再请一个保姆,每个月等于多花一千多块,这通常是婆婆退休金的数目。而婆婆每个月付出的劳动,薪水为零。

关健词:育儿

 无论是婆婆还是媳妇,肯定都是一门心思想把孩子照顾好的。但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婆婆最看不惯媳妇不懂装懂,凡事都要讲究科学喂养,却可能养出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婆婆空有一身育儿经,也很难发挥。

1、  不哺乳:为了不影响身材,居然不给孩子哺乳,一出生就没有母乳吃,孩子多可怜啊。

2、  经验不足,理论有余:育儿书厚的薄的买了不少,没事就埋头在看书。在孩子刚出生不久的阶段,更是比依赖婆婆更依赖她的育儿百宝书。这一点最让婆婆愤愤不平。

3、  爱用纸尿裤:多数媳妇都喜欢用纸尿裤,不光费钱,还总让孩子小屁屁发红,纸尿裤哪比得上旧棉布改的尿布,舒适,只要换得勤,其实就没问题。年轻人不是追求环保吗?棉布尿裤多环保啊,还能循环着使用。

4、  过于讲究营养:给孩子吃的东西过于讲究搭配营养,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喂养孩子。最容易发生的就是明明按营养食谱喂的,孩子却并不如意想中长得壮实。

关健词:人际、家庭关系

 婆媳间的关系如果能做到彼此尊重,那已经非常不容易。婆媳两代人的待人接物的观念和方式本来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加上微妙、敏感的婆媳关系,更容易发生婆婆忍受不了的情况。

1、  把老公当儿子使唤:屁大点事都不能自己处理,非要扯上老公不可,洗尿布,拖地板,哄孩子睡觉这些事,女人就应该独当一面。

2、  不尊重婆婆:我行我素,出门上班,回家,不会主动与婆婆打招呼,当婆婆是透明人,一进家门就只跟孩子热络。还喜欢用指挥的口吻跟婆婆说话,婆婆不是你花钱雇来的保姆,自带薪水来帮忙,却得不到尊重,换谁心里都不舒坦。

3、  对婆家人缺少必要的礼节:婆家人来,永远同有好脸色,人家不过是吃一顿饭,喝一杯茶的事,就算婆媳关系没处好,对老公的亲戚家人,也应该礼节周全,才是聪明的妻子。

婆婆代表发言:

“我对儿媳妇要求并不高,也不需要她做多少事或者花多少钱让我开心。而是只要一些必要的礼节就行。比如她每天上班去了,能够说一声“妈,我上班啦。”或者“妈,我下班回来啦,有要帮忙的吗?”打一声招呼,多好啊。可她不,从来就是上班下班都不会问候一声我。我在家里天天给带着孩子,就这么一句贴心的话也捞不上,叫我心里怎么痛快。”

                                                  (李芳,58岁,孙子2岁)

媳妇给孩子买东西太没原则,出去散个步,都能买一堆玩具回来,我给她提意见,她还回说不差那几个钱。她就没想过,我儿子为了这个家,多辛苦地在拼着呢。现在变成孩子没满足心愿,打滚哭闹着耍赖,经常让她下不来台。这就叫自作自受。(黄林月,60岁,孙子4岁)

 

媳妇控诉婆婆篇:

关健词:孩子

在孩子出生以前,多数婆媳基本上能够相安无事,孩子,是全家人所盼望的,也是婆媳冲突的正式开始。两代人的养育观念不同,也必然带来不同的养育方式。

1、  好用偏方与经验:带大了几个儿女就是她最大的资本,爱用偏方治疗孩子的一些小病痛,如果提出异议,立刻会上升到尊不尊重老人的高度。

2、  乱喂东西给孩子吃:不管孩子能不能吃,总喜欢往孩子嘴里塞一些自己正在吃的食物。

3、  纵容孩子:在媳妇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婆婆总会挺身而出,护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长大了不懂事,算谁的错?

4、  推卸责任:只要孩子哭了,就觉得是媳妇没照顾好孩子。顺便话当年她如何照顾孩子的。

关健词: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婆媳的生活习惯也不同,也是婆媳之间最容易发生矛盾的细节问题,婆婆自认为几十年就这么过来的,奶瓶少洗一次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衣服不必次次热水烫过,而这些却恰恰是媳妇所推崇的健康养育法。

1、 没有消毒观念:婆婆对消毒二字总是不以为然的,用开水冲冲奶瓶后,就直接泡奶粉。几乎不用开水烫被便便污染过的衣物。

2、 不注重养育细节:不洗手就直接抱孩子,或是泡奶粉时,直接用嘴尝试牛奶温度。将孩子的衣物混到大人的衣物里一起洗。

3、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不区分洗菜盆和洗衣盆的用处;随手用别人的毛巾和牙刷,有时甚至用孩子的水杯喝水。

关健词:人际、家庭关系

 和婆媳有关联的人际关系既敏感又复杂,婆婆把媳妇当天敌,也会不自觉地抗拒与媳妇有关系的人情往来。

1、 对女儿和媳妇的态度两极:女儿的错,通常都视而不见,但对媳妇却是一个小错误都不愿意放过。

2、 来带孩子还是来度假:打着来照顾孩子的旗号,却带来好几个亲戚和家人,让生活变得更不方便。

3、 瞎告状:一点屁大的事,就找她儿子告状,好像非要弄到妻离子散的地步,她就开心了。

 媳妇代表发言:

“婆婆总喜欢拿她养孩子时的经验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像孩子刚出生时,就非要给孩子的蜡烛包,说这样孩子以后腿直。从医院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喂黄莲,说以后不长痱子。看着孩子张着小嘴儿哇哇大哭,我都快翻脸了。我们的矛盾也是从那时开始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尖锐。”

                   (艾小媛,30岁,宝宝11个月)

“婆婆有一些很让人崩溃的生活习惯。婆婆洗衣服时,总把孩子的混在大人衣服一块洗,有时图方便,也拿洗衣的盆子洗菜,顺手就拿孩子的毛巾擦脸。这是我最接受不了的,给她买了盆买了毛巾,都不管用。为了这些小事,我只好亲力亲为,比上班还累。”

(方琳,28岁,宝宝2岁)

 

(儿子)篇:

夹在婆媳中间的男人,俗称“夹心饼干”。虽然是被双方所重视的人,却又常因为在婆媳争斗中不尽人意的表现,而成为受气包。

1、  婆媳就是爱计较:婆媳都理所当然地把他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因此最爱计较他对谁更好。得宠的暗自高兴,失宠的则拼命要算计回来。

2、  小事总会变成大事:很多大不了的事,都能成为她们争吵的导火索。

3、  她们都有当双面人的潜质。她们在别人眼里都是相当不错的人,可为什么凑在一起,就会露出让人费解的一面,能对邻居友好亲切,却不愿意给对方一个笑脸。

4、  不愿意沟通:她们常用冷言冷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从来不愿坐下来好好沟通。造成越来越深的隔阂。

 

儿子代表发言:

婆媳生气时,我觉得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人也可怜,就是孩子。她们俩在闹别扭时,老婆对孩子的态度会明显不耐烦,虽然事后,她总后悔,可是生起气来,就顾不上了。有时看到孩子手足失措的样子。我还真是心酸,不都是为了孩子才住到一起的吗?却变成了孩子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妈妈才这样生气,我对我妈和老婆说了好几次,当时,老婆挺内疚的,但等到战争爆发后,又依然如故。”(陈营,35岁,宝宝4岁)

 

我觉得最幸福的那一段时光是,恋爱的时候,老婆对我好,我妈也乐意看到我和老婆好。可是,结婚后,只要我跟老婆亲密一点,我妈就说我不像男人,怕老婆。我要对我妈稍为言听计从一点,老婆就会说我是离不开妈的妈宝。所以在家里我不得不经常表演,在老妈面前,不把老婆当回事,私底下要花更多时间哄老婆。而在老婆面前,坚决做个不听妈妈话的不孝儿子,转眼间到妈妈面前,又将老婆骂一遍。结婚五年,我真是演技大增,不过,换来的是婆媳相处无事,也值了。”

                     (方明,29岁,宝宝1岁)

 

我老婆对我像防小偷似的,总担心我偷偷塞钱给我妈,或者在给双方父母钱时,我会偏心自己的父母。不管我怎么做到公平,她都不相信。给自己父母钱,倒像是犯了错似的,这让我很受伤。”

                  (李维新,30岁,宝宝2岁)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

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爸爸”的性能与功用

我最近学到的四个好东西

孟迁如何做父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