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孟迁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新概念》 |

儿童早期——顽皮的考验
当孩子终于告别了襁褓,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将处于对自己新增本领的兴奋之中,他们到处乱跑,喋喋不休,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不厌其烦的做着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这种顽皮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将因为孩子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而不同。一般到七至八岁,将达到高峰,正如俗语所说“七岁八岁狗也嫌”。
偶尔的淘气能使父母感到有趣,并被他们津津乐道。然而,一贯的顽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父母正常生活的宁静和秩序,而在此过程中对衣服、家具等实物的破坏,也为父母平添了不少麻烦,同时由于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又常常面临危险,所有这些往往导致父母的厌烦。不少父母常为此抱怨“操心过多”。
我们经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的抱怨和斥责,甚至是羞辱。但是,频繁的羞辱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相反容易导致孩子丧失廉耻之心或者走向极端。
儿童的顽皮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冲动。一方面,孩子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运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一方面孩子又恰恰热衷于身体的运动,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儿童的顽皮是健康的,也是必需的,尽管它经常导致我们的讨厌并挑战我们的忍耐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孩子受冻,而阻止孩子去雪地上撒野,也不应该因为爱惜衣服,而斥责孩子攀爬。因为,一件衣服无论有多珍贵,也抵不上一个儿童健康的成长。
一个懂教育父母,会容忍孩子招致的麻烦、器物的破坏而去尊重孩子的自发表现和自由意志。假如能够让孩子体验到“主动”的乐趣(而不是危险和责罚),孩子将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致勃勃,并不断产生新的努力方向。这些情况中产生的主动感,将是成年后抱负和目的感的基础。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保护和容忍孩子顽皮的冲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这与对孩子冲动的保护一样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孩子的自主和自制。这是孩子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又一个挑战,因为这与父母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
具体来讲,一方面父母遇事是否有主见,在各种情况下是否能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坚持到底;另一方面,父母是否认为坚持原则是必要的,是可以引以为豪的。父母在这方面的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成功的对孩子实行必要的限制。比如说,假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排除干扰,坚持己见,那么他们也能不顾孩子的“干扰”,而执行对孩子正确的要求。
比如,母亲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孩子可能会说“我只看十分钟的电视”,或者说“我现在没有心思学习,需要先看一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所有此类的理由,都是对母亲判断力的干扰。假如母亲认为孩子的这些理由也有道理,那么这位母亲就会陷入被动和困惑。因为,在看完十分钟的电视后,他会说再看一小会,看完一小会后,他会说这个节目快完了,看完后就去做作业。这样,到了最后,很有可能孩子会说“今天的作业不重要,做不做无所谓”,或者直到十点钟后,孩子已经困的睁不开眼,才去胡乱得把作业应付完。
这样,这位母亲就永远不可能让孩子养成先做作业再去看电视的习惯,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家长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他们会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这样,我真没办法”。更为年幼的孩子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理由,但是,他们会哭闹或者在地上打滚等,这些干扰与大孩子的理由在本质上都是对父母判断力和坚持原则能力的干扰,其本质是一样的。
父母对孩子实施必要的限制,对于孩子来讲是十分关键的。此时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冲动中,他们的分辨力十分有限,所以往往沦为自己即时需要的奴隶,极容易陷入过于任性的沼泽。
父母的限制,有助于减弱冲动对孩子的控制,假如孩子发现自己的冲动是可以调节的,那么孩子将为此而自豪。很多人在儿童期就一直期望从生活中获得高度的个人自立和自豪的机会。这种人大多都不同凡响。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要求足够坚定时,他们将调整自己来适应父母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心。这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无比重要的。
那些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者说“溺爱”孩子的父母,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1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我们会感到沮丧和莫大的压力。
2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能解除这种不快,还能让我们为自己能让孩子有求必应而“自豪”。
3 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体现着父母的天性。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干扰了我们宝贵的理智,让我们满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包括不该满足的需要。于是,无意中我们给了孩子不恰当的权威和不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这不仅让父母很难受,而且也会导致孩子的痛苦,因为缺乏自制,他们终将会因为无法自我调节而受不了自己,而向父母发火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教育中,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
这并不能说明,父母需要孩子依恋(或者需要被孩子需要或者爱怜孩子的天性)的渴望是问题的根源。真正的问题在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这种渴望,在于父母能否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压抑这种渴望,比如忍心看孩子委屈的哭泣,看孩子对自己一时的疏远,以及孩子在执行父母要求时的吃力或者暂时的失败等等。
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自责倾向,如果父母过分的责罚和羞辱会让孩子过分的自我约束,从而形成刻板型人格;父母必须言行一致,假如孩子发现父母做了不合规范或违背承诺的事,孩子将十分愤怒,这种愤怒对孩子的道德和精神都有极大地的破坏作用。
假如父母不把孩子当成小不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将是对父母和儿童一生的财富。
该时期也是儿童社会规范的敏感期,父母应该及时地进行礼仪和待人原则的引导。此外,让孩子接触阅读是一件格外有益的事情,早读往往带来早慧。
新郎亲子中心推荐其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