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在这次三省六市的中国童年调查中,我们收集了三千余份有效问卷,并走访了四十余个家庭,这么集中地接触这么多孩子和家庭,即便是对于我这样长期在教育一线的人来讲,也不亚于经历一次头脑风暴。
我们提醒自己,孩子呼喊出的某些烦恼和抱怨不少是出于他们尚处年幼无知,很多问题会在岁月的前行中随风而逝;我们也提醒自己不要总是用批判的态度看待父母朋友们,他们的无奈和苦衷同样需要有人来体会。即便是在这样的提醒下,我们也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无关紧要,而是十分令人心痛和担忧。
最多的感触就是,孩子和大人的隔膜,和他们的无对话状态。我们不时地感叹,人生有着鲜明的季节性,孩子和大人的想法、感受和需要是多么的不同。人是健忘而又缺乏远见的动物,大人们早就忘了自己小时候那副可怜巴巴的样儿,而让孩子理解他们人生十几年后的事情更不可能。这些差异随时随地造成了误解、烦恼和痛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千份调查问卷中,孩子和大人的想法就写在同一张(或两张)纸上,却只有六名家长对孩子的声音做出了回应,换言之,大人们手上拿着孩子的心声,却完全无动于衷!
从孩子的倾诉中,我们不仅看到孩子的快乐被应试的压力大大削减,而且也看到了他们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或轻或重的压抑和创伤。孩子的安全本来是由父母保护的,假如暴力来自父母,那谁来保护他们呢?孩子遭遇不公和委屈本来是由父母申诉的,假如委屈来源于父母,那谁来为孩子申诉呢?家长的“霸权”随处可见,假如孩子习惯了不公只剩下逆来顺受,他们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呢?
当然,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学习成绩依然是百分之百的家庭的焦点问题。成绩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生存的问题,因为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讲,孩子是要靠上学求生存出路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父母们心里就不踏实,他们并非不希望孩子享受童年的欢乐,他们担心的是由着孩子的性子玩,会耽误了孩子明天的前程。
问题在于,究竟怎样才能预订和保证孩子美好的前程呢?父母们自己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就是尽量多学、尽量多做,尽量拿到好名次。所以,从幼儿园开始,父母们就开始要求老师留作业了,老师不留作业不就是不负责任么?所以,兴趣班、辅导班那是必报的,人家都学,我们不学不就落伍了吗?孩子少玩一次、周末加加班有什么?等孩子考上大学再补回来不就完了吗?所以,做完了作业,就再做两张片子吧,做完了片子要不就再写篇作文,写完作文最好再背点单词,背完单词再多看会儿书也没有坏处;所以,孩子考了90分,就要问问那十分怎么就丢了呢?中游自然要奔前十名,进了前十要盯前五,进了前五想进前三,进了前三争第一,考一次第一不算什么,最好是铁第一 …… 因为一眼看不到终点,所以一切渴求变得无止境!
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业殚精竭虑、不惜代价,甚至不惜破坏本应和谐的家庭氛围,可是假如他们的做法盲目到泯灭了孩子快乐无忧的天性、扰乱了孩子自己成长的生命节奏、甚至扭曲了孩子本应健康的人格的时候,这一切还正常吗?
随着了解和思考的深入,作为把教育看作自己价值归属的我们,感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本期我们的任务是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冲突,下期将试图帮助大多数家庭摆脱来自学业的焦虑和烦恼。我们决定把《中国学生学业调查》作为2008年一月份的专题策划,敬请关注!
希望下列其它文章也会有人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