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家庭教育孟迁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中国的教育家历来是各自占山为王,互不提及的,这样既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也给家长朋友带来众多困惑。理不辩不明,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这篇博文,就是想抛砖引玉,一开中国教育界辩论之风。假如形成激烈而健康的辩论风气,最大的益处在于,让家长朋友们有一个“货比三家”的机会,不至于盲目崇拜偏听偏信;“专家”们自然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好做,却可以刺激其努力学习和研究,也是教育界的好事。
在发表对孙云晓老师的观点的讨论之前,先声明两点,其一,我对孙云晓老师对中国教育的贡献的尊敬!他的很多观点,我也十分认同。其二,孙云晓老师是真诚的,个人生活是阳光的。祝孙先生健康,幸福!
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孟
孙云晓:不能以成人的思维逻辑去揣度孩子,这样只有不断的误解和错怪,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去倾听、去了解、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给人智慧。让我们从尊重开始,从关心入手,坚持下去,所有冰山都将融化。
孟
家长们所以不尊重孩子,不是故意侵犯,而是他们不认为那是不尊重;不是不去了解,而是根本了解不了;不是不去换位,而是换位之后依然感觉不到不同;几乎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问题是他们缺乏关心的能力,他们的关注点仅限于表面如健康、安全、学业,不能够关注更深的层面,如孩子的自我完整、成长隐痛等。
“坚持下去,所有冰山都会融化”。不改变,坚持下去,误会会更深。所有冰山都将融化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够取得必要的理解和接纳就行了。任何人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冰山。
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孟
习惯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是把教育和培养习惯等同起来,却不妥当。习惯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它本身是中性的,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除了关注习惯的形成和训练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们对习惯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人为什么形成某种习惯,为什么丢失了某种习惯,人们为什么要改变习惯也同样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东西,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和引导孩子对习惯的省察和选择意识,价值观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比某个具体的习惯更为重要。
孙云晓:在孩子的坏习惯面前,我们绝非无能为力!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让孩子成功的体验多起来,他们就会在正确的自我评价之上生发出不灭的自信心,这样,困扰孩子和父母的一切问题都将消失。对于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大人们所能做的决不是简单粗暴地威吓与禁止。
孟迁:上面这种话,在很多“教育家”的书中都会看到,实际上毛病很多。“不灭”的自信心,有不灭的自信心么?谁拥有绝对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有时段的,并且是有对象的,对这件事有信心,不意味着对另一件事也有信心。
困扰孩子和父母的“一切”问题都将消失。难道孩子有了自信心,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吗?自信心的提升会改变孩子的状态,会让很多问题都容易解决,但显然不是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我这样说,会不会被人以为吹毛求疵呢?但是实际上,我强调的是这种“妄断”的潜在危险,当你把大部分当成全部的时候,未必马上栽跟头,但是片面思维的危险却始终存在。
孙云晓:应试教育的特征就是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因此,凡是容易让孩子惨遭失败的教育,要尽可能远离,或者作为父母的我们能拿出平衡的措施。
孟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讲,这是没有办法远离的。与其说平衡的措施,不如说适应的能力。就是教会孩子提高效率应对考试的选拔,同时又能不为应试规则所囿,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有天赋的发展。这才是最现实的,此非空言,在我的教育实验中已经实现。
孙云晓:五元教育法。
一、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健康的心理
四、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元教育法之一: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
举例1、捍卫童年意识,2、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孟
中国教育家缺乏细化的能力,他们只能说“大话和空话”。捍卫童年教孩子做人,这种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提法,是谁也不能辩驳的,但是,如何做,什么是童年,捍卫童年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细化,就成为“无比正确”又“毫无用处”的行为。
孙云晓:五元教育法之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解释: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培养最好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孟
讲座节录:
1、表扬
孟
要说的是,表扬和批评是传统教育认识中的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但凭我个人的体验,我更信奉蒙台梭利的“奖惩无用论”。
首先,表扬是有副作用的,就是孩子把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作为行动的唯一动力,还是在推车,不推就不动了。不如,引导孩子内在的价值观,孩子打扫了房间,我们不要说,孩子你真好或真棒,我们不妨对他说,喜欢整洁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孩子克服了困难,我们不如告诉他,你是一个无愧于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形成逆反的情况下,批评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过失不是故意的,他所以犯错失误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和能力,我们告诉他经验,交给他技巧就好了,哪里有批评可言呢?
假如出现了逆反,那就先要处理亲子关系,关系不理顺,很难谈教育效果。
孙云晓:当今的父母也应该持有“上岗执照”,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孙云晓举例。一次,他在北京参加一场中学生网络执行大赛,一名中学生跟他说:“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什么是“菜鸟”呢?就是新手。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孩子)的时代。再比如孩子说大人是“蛋白质”,大人认为蛋白质是好东西,对孩子来说蛋白质却是网络上骂人的话,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通过互联网不仅得到了很多的信息,也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因此,作为父母这么复杂的一个职业,能不需要“上岗执照”吗?
孟
其次,孙老师举的这个例子不太恰当。父母并非要懂得和孩子一样多才能教育好孩子,实际上也不可能懂得一样多,这些对于教育效果是相关因素,并非必要因素。父母的威信和教育效果不是靠这些表面的东西来建立的,看那些发展比较好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有可能就是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商贩、工人甚至农民。关键是人格的力量和价值观的宽容度。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网友的评论。
http://www.kmcenter.org/blog/user1/43/archives/2005/2962.html
希望下列其它文章也会有人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