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疑孙云晓

(2007-08-02 21:51:28)
标签:

教育杂谈

家庭教育

孟迁

分类: 孟迁思语
九疑孙云晓 

                            九疑孙云晓

 

中国的教育家历来是各自占山为王,互不提及的,这样既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也给家长朋友带来众多困惑。理不辩不明,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这篇博文,就是想抛砖引玉,一开中国教育界辩论之风。假如形成激烈而健康的辩论风气,最大的益处在于,让家长朋友们有一个“货比三家”的机会,不至于盲目崇拜偏听偏信;“专家”们自然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好做,却可以刺激其努力学习和研究,也是教育界的好事。

 

在发表对孙云晓老师的观点的讨论之前,先声明两点,其一,我对孙云晓老师对中国教育的贡献的尊敬!他的很多观点,我也十分认同。其二,孙云晓老师是真诚的,个人生活是阳光的。祝孙先生健康,幸福!

 

                             (一)    

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孟  迁: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亲子关系和谐,就给孩子做了人际关系的示范并渗透了合理的、融洽的交往原则,这本身就是教育。怎么能分开来作比较呢?

 

                             (二)    

孙云晓:不能以成人的思维逻辑去揣度孩子,这样只有不断的误解和错怪,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去倾听、去了解、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给人智慧。让我们从尊重开始,从关心入手,坚持下去,所有冰山都将融化。

 

孟  迁:人理解别人的方式只有一种“以己度人”,唯一的希望在于丰富和提高自己。

家长们所以不尊重孩子,不是故意侵犯,而是他们不认为那是不尊重;不是不去了解,而是根本了解不了;不是不去换位,而是换位之后依然感觉不到不同;几乎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问题是他们缺乏关心的能力,他们的关注点仅限于表面如健康、安全、学业,不能够关注更深的层面,如孩子的自我完整、成长隐痛等。

“坚持下去,所有冰山都会融化”。不改变,坚持下去,误会会更深。所有冰山都将融化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够取得必要的理解和接纳就行了。任何人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冰山。

 

                                   (三)    

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孟  迁:此前,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有这么大的权威在后面支持,似乎这种说法更加不容置疑。但是,我并不以为然。

习惯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是把教育和培养习惯等同起来,却不妥当。习惯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它本身是中性的,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除了关注习惯的形成和训练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们对习惯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人为什么形成某种习惯,为什么丢失了某种习惯,人们为什么要改变习惯也同样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东西,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和引导孩子对习惯的省察和选择意识,价值观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比某个具体的习惯更为重要。

 

                                  (四)    

孙云晓:在孩子的坏习惯面前,我们绝非无能为力!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让孩子成功的体验多起来,他们就会在正确的自我评价之上生发出不灭的自信心,这样,困扰孩子和父母的一切问题都将消失。对于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大人们所能做的决不是简单粗暴地威吓与禁止。

 

孟迁:上面这种话,在很多“教育家”的书中都会看到,实际上毛病很多。“不灭”的自信心,有不灭的自信心么?谁拥有绝对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有时段的,并且是有对象的,对这件事有信心,不意味着对另一件事也有信心。

 

困扰孩子和父母的“一切”问题都将消失。难道孩子有了自信心,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吗?自信心的提升会改变孩子的状态,会让很多问题都容易解决,但显然不是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我这样说,会不会被人以为吹毛求疵呢?但是实际上,我强调的是这种“妄断”的潜在危险,当你把大部分当成全部的时候,未必马上栽跟头,但是片面思维的危险却始终存在。

 

                                 (五)    

孙云晓:应试教育的特征就是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因此,凡是容易让孩子惨遭失败的教育,要尽可能远离,或者作为父母的我们能拿出平衡的措施。

 

孟  迁:不要再骂应试教育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的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于需求来讲,远远不足,这才是根源。补充一句,就是应试教育在训练逻辑和推理能力方面还是有效的,只不过中国的教育历来不重视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罢了。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讲,这是没有办法远离的。与其说平衡的措施,不如说适应的能力。就是教会孩子提高效率应对考试的选拔,同时又能不为应试规则所囿,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有天赋的发展。这才是最现实的,此非空言,在我的教育实验中已经实现。

 

 

                                   (六)    

孙云晓:五元教育法。

一、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健康的心理

四、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元教育法之一: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

举例1、捍卫童年意识,2、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孟  迁:中国的教育家很喜欢构建体系,但实际上没有构建的能力。

中国教育家缺乏细化的能力,他们只能说“大话和空话”。捍卫童年教孩子做人,这种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提法,是谁也不能辩驳的,但是,如何做,什么是童年,捍卫童年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细化,就成为“无比正确”又“毫无用处”的行为。

  

                               (七)    

孙云晓:五元教育法之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解释: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培养最好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孟  迁:首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完全不是一个向度的概念,放在一起就好比关公+水壶+香港回归一样让人难受。关于习惯,前面讨论过了。至于以身作则,说得也太多了,大部分做不到,强调这个原则不如教大家如何做到,以及教大家在做不到以身作则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实际上是有的,自己做不到,但是能让孩子做到,这是一种境界。

  

                              (八)   

 孙云晓:五元教育法之三、健康的心理

讲座节录: 1、表扬  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主张积极的自我改变。弱智的孩子都比猴子聪明,要相信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但今天的事情,你做得不好。”再坏的孩子,也比大人可爱。但他也注意到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摸他们的脑袋,象活佛摸顶一样。但中学生不能摸脑袋,中学生摸脑袋,会浑身起鸡皮疙瘩。2、批评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孩子要在挫折中学会承担责任,慢慢“经得起事来”。

 

孟  迁:这是一个网友的听孙老师讲座的笔记,我看不出“健康的心理”和“表扬批评”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我只能揣度孙老师是在讲如何形成孩子的健康心理。我尊重孙老师的原因是他是努力而真诚的,他对生活进行着岁时的观察和思考。这里是有所体现的。

要说的是,表扬和批评是传统教育认识中的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但凭我个人的体验,我更信奉蒙台梭利的“奖惩无用论”。

首先,表扬是有副作用的,就是孩子把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作为行动的唯一动力,还是在推车,不推就不动了。不如,引导孩子内在的价值观,孩子打扫了房间,我们不要说,孩子你真好或真棒,我们不妨对他说,喜欢整洁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孩子克服了困难,我们不如告诉他,你是一个无愧于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形成逆反的情况下,批评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过失不是故意的,他所以犯错失误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和能力,我们告诉他经验,交给他技巧就好了,哪里有批评可言呢?

假如出现了逆反,那就先要处理亲子关系,关系不理顺,很难谈教育效果。

 

                               (九) 

孙云晓:当今的父母也应该持有“上岗执照”,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孙云晓举例。一次,他在北京参加一场中学生网络执行大赛,一名中学生跟他说:“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什么是“菜鸟”呢?就是新手。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孩子)的时代。再比如孩子说大人是“蛋白质”,大人认为蛋白质是好东西,对孩子来说蛋白质却是网络上骂人的话,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通过互联网不仅得到了很多的信息,也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因此,作为父母这么复杂的一个职业,能不需要“上岗执照”吗?

  

 

孟  迁:首先让我不舒服的,就是“父母上岗执照”之类说法听得太多了,太久了,再听到就会审美疲劳。实际上这种说法最后也就是一种说法根本没有可行性,大概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和生育权。

 

其次,孙老师举的这个例子不太恰当。父母并非要懂得和孩子一样多才能教育好孩子,实际上也不可能懂得一样多,这些对于教育效果是相关因素,并非必要因素。父母的威信和教育效果不是靠这些表面的东西来建立的,看那些发展比较好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有可能就是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商贩、工人甚至农民。关键是人格的力量和价值观的宽容度。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网友的评论。

http://www.kmcenter.org/blog/user1/43/archives/2005/2962.html

 

 

希望下列其它文章也会有人读到。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单亲妈妈不等式

我们如何被教育糟蹋

中国父母最需要什么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从暑假安排谈“闲暇教育”

家境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儿童低情商的三种表现

儿童情商培养四步骤

家庭教育的三个通道

影响孩子发展的三个因素

  

孟迁首图亲子教育讲座图文

 

做父母必需的八种智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

孟迁如何做父亲

 

从“十大经典课堂插嘴”看中国教育

开发儿童智力谨防三误区

单亲父母的9个心理陷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