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
《土楼回响》激起了两岸民族客家情
——厦门爱乐乐团台湾巡回演出纪实
——厦门爱乐乐团台湾巡回演出纪实
金秋十月的台湾,秋风送爽,气候宜人,正是迎客的大好时光。《中国时报》、《联合报》、《民生报》、《立报》、《中华日报》、《东森新闻》及中央社、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办的客家电视台、全球资讯网《客家新闻》等十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先后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文化消息:应世界客属总会第21届恳亲大会组委会邀请,享誉世界的女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将率领近百人的厦门爱乐乐团,于十月下旬来台湾巡回演出,引起了台湾各界的关注和期盼,认为这次两岸音乐家在台湾同台献艺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交响”,“开启了两岸久别重逢的文化新局面”。
厦门爱乐乐团是大陆唯一“民办公助”性质的职业交响乐团,此次巡演是在原台湾交响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社会活动家陈澄雄先生长时间联络推动下,由专事文化企划经验的台湾新象文化基金会承办,其访台经费不同于其它大陆乐团多有台商支持,而是由总部设在福建泉州的,正在企划登陆台湾的“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全程赞助。媒体在报导中,对重视企业文化的大陆民营企业,能出巨资赞助两岸文化交流事业,誉之为“颇有眼光的大手笔”。
两岸乐坛共同期待
厦门爱乐乐团自1998年在厦门市政府鼎力支持下创建以来,已先后与2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了600多场,积累了中外经典交响乐作品160余套,乐团大力推介中国交响作品,曾把由乐团策划、首演,后来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唯一金奖的,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带到北京、上海、重庆、西安、香港、日本、美国等30
余地演出,获广泛赞誉。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有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指挥国内外交响乐团和歌剧演出的丰富经验,然而,每当郑教授隔海相望宝岛台湾时,总会萌发带领厦门爱乐乐团去与台湾同胞共享中国乐坛最新力作“土楼回响”,共叙客家人乡情的梦想,这渐渐成了她8年来的一个宿愿。
其实早在1995年她就曾与《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人访台演出团一起在台北、台中和高雄进行了巡演,2002年又应陈澄雄先生之邀与他任团长的台湾交响乐团在云林、南投和新竹执棒了三场音乐会,与台湾的听众和音乐家的交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法割断的情怀。2005年10月郑教授邀请陈澄雄来厦执棒客席。郑小瑛年近古稀还放弃北京的安逸生活,甘冒风险,创业厦门的精神和“厦门爱乐”在短短几年内达到的水平,以及乐团上上下下的“向心力”,使深谙交响事业艰难性的陈先生深为感动。他认为“厦门爱乐”体现了两岸中国交响乐事业的曙光,愿意大力促成乐团访问台湾的愿望。近年来厦门与金门之间有了
“小三通”,金门学子经常就近渡海过来聆听乐团的“周末交响”,求教于乐团的演奏员,郑小瑛教授也曾应邀亲率乐团各声部长到对岸去主持金门青少年音乐夏令营,帮助训练小乐手,并于今年5月率全团前往演出了《土楼回响》,得到金门各界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金门县长李炷峰语重心长地希望“炮声消停,乐声飞扬”,还表示愿意促成乐团经由金门直航台北。今天厦门爱乐乐团得以东渡台湾,再一次体现了割不断的两岸情,虽然“直航”还未能成功,但77高龄的郑教授终于梦想成真,聊以自慰了。
首演成功轰动台北乐坛
10月24日晚由郑小瑛教授全场执捧首场演出。入夜,位于台北市中心地带华灯初上,映照着这座气势恢宏、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一流音乐厅,离开演还有十多分钟,听众已鱼贯入席,静候着这场院期盼已久的音乐会开场。
阵营齐整的乐队在观众的掌声中上场坐定,全场又以热烈的掌声迎请出了神采奕奕的指挥大师郑小瑛,她快步登上指挥台,那优雅飘逸的风采,让观众难以想象她的高龄。年轻的乐手们随着指挥的起拍奏响了肖斯塔可维奇的《节日序曲》,轻盈欢快的旋律,优美和谐的曲调,把观众带到了节日的欢腾气氛中。
接着是两岸音乐家精彩的合作:第一首是台湾青年长笛演奏家林薏蕙和张翠琳演奏杜普勒的《d小调双长笛协奏曲》,第二首是曾获国际钢琴比赛最高奖金(10万美金)的台湾杰出钢琴家陈毓襄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人们不仅赞叹台湾音乐家的美妙演奏,也惊奇年仅八岁的厦门爱乐乐团竟有如此纯熟的技巧,与独奏配合得如此协调默契,要知道她们在演出当天才得与乐团匆匆合练,每一曲不过才50分钟!
下半场是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交响》。为了让听众了解作品的精髓,郑教授采用了她常用的,在每个乐章演奏前,用优美从容、诗一般的语言,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该乐章的内容。开篇的第一乐章“劳动号子”奏起了一个朴素而执拗的客家人主题,在节奏铿锵的锣鼓伴奏下,先声夺人,把听众带入了从中原因战乱南迁到此的客家人齐心协力夯土建楼的团结劳动场面;第二乐章“海上之舟”表现了客家人迎风斗浪闯南洋的勇敢精神,当七十八岁的“闽西山歌王”李天生老大爷出场,一曲高亢嘹亮的原生态山歌交织在交响乐声中,表现了被迫离乡背井的牵肠挂肚,激起了全场情感的共鸣;第三乐章“土楼夜语”,那客家风格哀婉忧伤的长笛二重奏旋律响起,传递着海外游子念祖思乡的感情,随着民间艺人詹晶晶感人的树叶吹奏,进一步打动了全场听众;紧接第四乐章“硕斧开天”,那极富震撼力的客家民俗风场面,表现了“客家山歌飞南洋,中原文化传四方”的豪迈形象,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以一首三拍子进行曲风的客家山歌,由弱到强,把听众的情绪带入了高潮。这次与乐团合作的是台北市立国乐团附设合唱团,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组织了60位团员加紧排练,双方合乐只用了20分钟,震撼人心的鼓点和着激情昂扬的歌唱,将现场观众情绪推到了最高潮。
曲终人未散,听众全场起立,鼓掌祝贺演出的成功,台下《再来一个!》《安可!》欢呼声此起彼伏,乐队又奏响了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引发了台上台下的同声欢唱,郑小瑛教授只好又加演了一首天津音乐学院和厦大音乐系教授鲍元凯教授采用流行于台湾和闽南地区的歌仔戏旋律创作的《鹿港庙会》,当她看见台上的合唱队员随着那熟悉优美的旋律轻轻摇晃,台下听众和着节奏,大声击掌时,她被这由两岸共识的音乐文化唤起的同胞情结深深感动。音乐会欲罢不能,最后,首场音乐会在舞台上下共同再唱“客家之歌”的热烈场面中胜利结束。
音乐会后,乐坛内外,好评如潮,有资深音乐家说,这是大陆音乐家带来的感人至深、效果最佳的音乐会;还有的说,“土楼回响”的成功之处在于三个结合:最土与最洋的结合,最俗与最雅的结合,最传统与最现代的结合。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组委会的百余名代表也连声称好,兴奋非常,第二天还有不少音乐爱好者闻讯赶到第二站桃源去欣赏演出,以补遗憾。
前一篇:听厦门爱乐演出杂记(部分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