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
听厦门爱乐演出杂记(部分摘选)
阿 镗/文
阿 镗/文
先声夺人
两个月前,就接到前台湾交响乐团团长陈澄雄指令:“阿镗,厦门爱乐在高雄的演出,你一定要去听。你会受到震撼。我到时会寄票给你。”
前天深夜,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执行长俞冰清女士打电话来,说她听了厦门爱乐在台北国家音乐厅的演出,极受感动,盛况和听众反应之热烈,多年未见。
昨天上午,高雄市洪条根律师来电,说他买了五十张厦门爱乐音乐会的入场券,问我是否需要。我告知他已收到陈团长的赠票。他邀我出席晚上由他做东的演出后晚宴。
昨晚(2006/10/26),满怀期待,提前出发,从台南去到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准备欣赏闻名已久的厦门爱乐“三大名牌”:
郑小瑛女士的指挥风采,乐团团员的青春活力,刘湲的《土楼回响》。
春满海河
春满海河
音乐会首曲,是陈乐昌的《春满海河》序曲,由厦门爱乐艺术副总监王钧时指挥。
乐昌兄之曲如其文:
清晰、简练、民族、多情、幽默。与他的“塘沽”交响乐比较,此曲“土”味更多些,很适合一般民众欣赏,也很适合作为开场序曲。
王钧时的指挥潇洒、大度、动作线条优美。好曲遇到好指挥,是作曲家的大福气。乐昌兄,有福之人也。
后生可畏
上半场压轴是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者鲍天卯,年龄与样子,都只是个小孩子。但琴声一出,却完全是大家气派,不同凡响。
笔者特别欣赏他音色变化与层次变化十分丰富。这一点,很多年龄比他大几倍的同行,都远不如他。
前些时候“爱乐人网站”有“一流学生全到中央、上海去了”之说。鲍天卯是天津音乐学院附中高二学生。可见各地都有高材,并非“中央上海恶晒”(注:“恶晒”为广东话,有“最厉害”、“霸道”之意)。
天下一人
下半场由郑小瑛女士执棒。
柴可夫斯基第五号交响乐与《土楼回响》两曲,演奏之前,郑老师都拿起麦克风,用优美、从容的语音,简略介绍作曲者与作品的历史背景、风格、内涵等。
听着这位78岁年轻人(她的心态、表情、肤色,都比很多三、四十岁的人还要年轻)富有魅力的说话;
看着她那轻盈、灵活、有力、多变的指挥,我心中感慨、惭愧不已。只想到一句话:
她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生学习榜样!
70岁一手创办厦门爱乐乐团,78岁仍挂帅“远征”,带着乐团,行走天下。古今中外,只有郑小瑛!
土楼回响
闻此曲大名久矣,今晚终于听到。虽然仅是片段(台北、中沥是完整演出全曲),但一叶知秋,可以想象全曲现场演出给人的震撼。
此曲的成功之处,依笔者愚见,是在于三个结合:
最土与最洋结合,最俗与最雅结合,最传统与最现代结合。
它带给台湾同行的最大启示是:
要创新!要创新!!要创新!!!
厦门爱乐在台湾得到的掌声与反响,远多于北京、上海以前来过的乐团。靠什么?靠郑小瑛,靠《土楼回响》!
一个艺文团体,如不思在作品上建立特色,单靠“炒冷饭”,“吃现成”,终究只能入模仿者、技艺人之流,与艺术本质的“一独二创”格格不入。可惜世上因循者永远是多数,太缺少郑小瑛一类的伯乐,也较少刘湲一类创新者。
安可二曲
节目单上的作品演奏完后,全场听众起立,大喊“安可”。
郑女士没有报告曲名,只说:“这是你们熟悉、会唱的一曲”。我心里猜想,一定是鲍元恺编曲的《高山青》。果然就是此曲。中间一段,郑指挥转身指挥听众一起高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青年壮如山……”。
一曲奏完,听众仍然“安可”声不断。这次,郑指挥解说了:“这是陈澄雄团长当年邀请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鲍元恺来台湾采风、创作的成果之一──《鹿港庙会》……”
此曲奏得非常精彩!
是我所听过几个不同演奏版本中,气氛最热烈,味道最浓郁,速度最快,但又粒粒音符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最佳版本。
改进空间
大概老师当久了,养成一个恶习:
听到任何演唱演奏,说完好话之后,总会自问或问学生,“有什么改进空间?”
厦门爱乐的改进空间,以笔者之偏见,在弦乐的音准与发音。
音准必须从调弦开始就半丝不苟。应该有多些严格的分部练习。最好能不定期排演一些单纯弦乐的曲目,以利于训练。
发音首重深、松、匀。
如有可能,应请林耀基一类老师,来作中期训练。长期不大可能,短期无法奏效。
发音的标准与方法,有如人的“乡音”,从小到大早已成习惯,很难改变。要改变,必须用超强之力。
任何管弦乐团,弦乐声部必须有最好的音准与发音,整个团才有可能达到国际水平。
乐外启示
厦门爱乐能来台湾巡回演出,全靠得到“九牧王”公司的全资赞助。此事带给台湾同行一个重要讯息:
大陆的企业,已有能力,也有意愿与行动,赞助高雅艺术的演出活动。
据陈澄雄团长透露,此行花费约人民币两百万,折合台币约一仟万。如果赞助者不是有极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高远之品味与眼光,怎能出手如此慷慨大方?
这里头的另一个启示是:
艺术创作与推广,都必须与社会、与企业结合。
期待有更多人,像郑小瑛、陈澄雄、刘湲一样,担负起“桥”的角色,把艺术与民众、东方与西方、艺术与政商、大陆与台湾、通俗与高雅,通通连接起来,共同营造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新天地。
前一篇:“厦门爱乐”成功的台湾之行
后一篇:《土楼回响》激起两岸民族客家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