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土楼回响 |
激动:《土楼回响》首演便成功
中国的大型音乐作品在首演时便获得轰动性的成功,在我的指挥生涯中只有一次。这部作品便是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我记得,那是在2000年11月21日,在闽西龙岩的客家祖地,由我指挥为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演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一部以客家史诗为内容的交响曲在龙岩体育馆首次奏响,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和本土的客家乡亲,我身上那来自父系的、从遥远变得现实的客家基因竟使我请晚会主持人宣报指挥的名字为“永定客家女 郑小瑛 ”。那原本在中原繁衍的客家先民们因逃避战乱、辗转南迁、辛勤拓荒、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磅礴气势,那客家人崇文重教、尊祖念根的细腻表达和特色风情,唤起了来自全世界的三千名炎黄子孙客属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一首有五个乐章,长达37分钟的器乐作品,在一个从来没有听过交响乐的山区体育馆里,听众们不仅坐住了,还听得入了神,最后还随着我的指挥棍齐声击掌,并高唱一曲客家山歌,作曲家用这样朴素易行的方式,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的经历,在我的指挥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我想,在我国交响乐首演史上恐怕也是很少见的。因而我非常激动,在首演的当晚便给正在北京准备出发去参加他另一部作品在巴黎首演的刘湲打通电话,与他共享了《土楼》获得了“知音”的欢乐。 刘湲在这部交响曲中倾注了那么多自他童年时便积累在心灵中的对闽西和客家的浓郁感情,还恰到好处地融汇了现代作曲技法及原生形态的树叶吹奏和客家山歌,将老祖宗的东西与现代技法结合了起来,是对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巨大贡献。
第二天,带着首演成功的兴奋,厦门爱乐乐团全体应永定县领导的邀请,又来到了大家演奏了许久却还未能一见的土楼里,又在相当宽敞的祖厅里,奏响了《土楼回响》的篇章。宏伟壮观和充满了客家人智慧的土楼给大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年轻的音乐家们在当晚的第二场演出中注入了更多的热情,也更加认识到奏好每一部中国交响乐,正是我们为祖国的交响乐事业添的砖加的瓦。
如果没有龙岩市领导、杨力、郑赤琰、黄石华、葛顺中和刘湲中的任何一人,没有虽然还年轻,却愿意力求完美的厦门爱乐乐团全体演奏员的全力以赴,就不会有这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谈何容易啊!
如果没有龙岩市领导、杨力、郑赤琰、黄石华、葛顺中和刘湲中的任何一人,没有虽然还年轻,却愿意力求完美的厦门爱乐乐团全体演奏员的全力以赴,就不会有这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谈何容易啊!
前一篇:铁一般的身躯 钢一般的意志
后一篇:《土楼回响》之“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