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土楼回响 |
《土楼回响》之“地利”“人和”
“地利”者,距离龙岩仅仅三个小时汽车路程的厦门已经有了一个交响乐团,虽然它还非常年轻,但由于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经过全团上下2年半的努力,现在已能基本胜任一般中国新作品的演奏;因而只要有作品,就能方便地在龙岩奏响了。试想,如果要说服闽西山区的领导人去遥远的外地请一个乐团来演奏交响乐,恐怕就不大可能了。
然而,事在人为,最要紧的还是“人和”:运气来了!知道了我这心愿的一位资深记者杨力同志正好认识香港崇正客属总会会长、世界客家研究会会长郑赤琰夫妇,她向他们极力宣传我为客家人大会设计的“精彩壮举”,后来又得到了崇正总会理事长黄石华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和龙岩市领导的欢迎,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作曲家!谁最合适呢?
我期待着一部既能满足乐队演奏员和专业听众要求“出新”的审美要求,更要能被许多可能是第一次欣赏交响乐的客家山区听众喜爱的作品。这时,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副教授葛顺中向我极力推荐他所了解的刘湲,接着,在第一次与刘湲的长时间通话之后,我就认为此曲的创作非他莫属了:因为曾在那里度过少儿时光的闽西客家地区几乎就是他的故乡,他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喜爱它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他也赞成音乐应当是“受听的”……成了!正好郑赤琰教授经厦门赴龙岩参加筹备大会的事务,对于作曲家的人选,我们一拍即合,激动得在饭桌上就给刘湲打电话,要他马上从上海飞来,匆匆忙忙的刘湲到了机场才发现没带身份证,于是又跑回去了一趟,等他赶到厦门,已是半夜了。郑赤琰教授与刘湲一见如故,送给他许多从香港带来的资料和山歌录音带,他们兴奋地连夜畅谈客家历史,客家精神,第二天结伴驱车同访永定土楼,当地的同志热情地向他们展示了客家特有的,在大锣大鼓伴奏下的舞狮耍龙,他们还欣赏了能唱18种曲调、一千多首歌词的74岁“闽西山歌王”那苍劲高亢的客家山歌,听到了用树叶吹奏的清脆悠远的客家旋律,加上那从山谷一直绵延到山顶的,沉积着厚厚的中原文化的客家土楼群给作曲家心灵的震撼和冲击,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创作冲动在他胸中油然而生,我想这正是他落笔时“乐思奔涌、下笔顺畅、神清气爽、状态奇佳”的根本原因吧。旅居海外第二代的客家老人郑赤琰教授也站在山头上无限感慨地唱起了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山歌,他脱口而出:这部作品就叫《土楼回响》吧,这是古老的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回响啊!
可见,如果没有龙岩市领导、杨力、郑赤琰、黄石华、葛顺中和刘湲中的任何一人,没有虽然还年轻,却愿意力求完美的厦门爱乐乐团全体演奏员的全力以赴,就不会有这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谈何容易啊!
前一篇:激动:《土楼回响》首演便成功
后一篇:明天赴金门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