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山东商报》记者问(节录)
(2010-03-22 14:37:55)
标签:
杂谈 |
没有论题,不能算是论争
近来,止庵和著名学者黄裳之间或明或暗,忽急忽缓的论争散见于各类网站和报刊上,一来一回、一招一式都让人联想到充满智慧、勇气和技巧的决斗,在文坛上掀起了轩然风波,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对此止庵说:“哪儿有什么‘论战’,论战是有题目的,现在这件事都肇始于我在所著《远书》中提到自己不喜欢黄裳的书,并举了两点理由,如此而已。之后我写的几篇文章,还是重申一下我不喜欢的理由。喜欢一个人的作品与否,这算是什么‘论战’的题目呢。何况我喜欢或不喜欢,其实根本无所谓。”止庵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喜欢或不喜欢哪位作者或者哪部作品,并不重要;而对对方来说,被不被我所喜欢,更不重要。“天下大着呢,读者多着呢,绝不少我这一个。”
那么止庵自己怎么看待读者对他的意见呢?“所有关于我写的书、编的书的具体意见我都重视,比如说谁告诉我书里有哪个字写错了或印错了,只要说得对,有机会我一定改正,包括黄裳的批评在内。不过同一问题,他第一篇文章说‘这只是随意取样,沧海一粟,不足代表‘自编文集’全书的校勘质量’,在没有增加任何例证的情况下,第二篇就说‘伪劣产品’,第三篇更说‘烂尾楼’,明显是越说越来气儿,对此可以‘有则改之’,不必‘无则加勉’。至于别人对我和我的作品笼统的、抽象的好与坏、喜欢与否之类评价,我向来不关心。别人喜欢不喜欢,都由他。”
谈到“论争”、“笔战”,止庵说他无意于此,但是他心目中自有这方面的高手,他举了一个例子:叶灵凤一九二九年发表一篇小说,借一个人物之口说:“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对于这种攻击,鲁迅当时未予理会。等到五年之后,《呐喊》中的《阿Q正传》被人改成话剧,叶灵凤又出面议论,鲁迅遂说:“我记得《戏》周刊上已曾发表过曾今可叶灵凤两位先生的文章;叶先生还画了一幅阿Q像,好像我那一本《呐喊》还没有在上茅厕时候用尽,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买了一本新的了。”(《答〈戏〉周刊编者信》)所谓“寸铁杀人”,实在无人可及。止庵最心仪鲁迅这种智慧、这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