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某君(二)
(2010-02-23 14:17:17)
标签:
杂谈 |
昨晚睡不着,挑灯把先生博客中的很多文章又看了看。这里的文章有的从几本成书的集子中来,看着很熟悉。我看过先生的六七种随笔集子,另外也多少读过《老子演义》,《樗下读庄》和《史实与神话》。
很佩服先生书读的细,文章写的顶真。
我踌躇再三,写下一个读者的感受,唐突的地方请您原谅。
1。文章写的有点dry。看到您对南北昆君的答复,明白您的意思,也尊重您的选择。作为读者只是觉得太dry了就不好了。不dry不等于写的“流”,平易的文章一样引人思考。只要作者引领的文本上佳,思考的程度到了,自在道来就是好文章。知堂书话庶几近乎之。
2。 您对舒芜有相当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交信的举动降低了国人的道德底线。博客中几次提到这件事。但同时,对周作人的明显也是降低了国人道德底线的举动却温和得 多。先生读知堂读的熟,对他的思想有很仔细的剖析,但无意给什么结论。我寡闻,似乎没见您对周做伪官有过什么批评。但对舒芜似乎没有做思想上的分析,而责 声厉。两相比较,有持论标准不一的嫌隙。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3。在这组“五十自述”的文章中,您特别提到要把“我”从“我们”中撇清出来,窃以为不必。 说的话写的字都在,读者自有判断,这样极端的撇清反倒有把自己搞到定要出语惊人那一端去。
很佩服先生书读的细,文章写的顶真。
我踌躇再三,写下一个读者的感受,唐突的地方请您原谅。
1。文章写的有点dry。看到您对南北昆君的答复,明白您的意思,也尊重您的选择。作为读者只是觉得太dry了就不好了。不dry不等于写的“流”,平易的文章一样引人思考。只要作者引领的文本上佳,思考的程度到了,自在道来就是好文章。知堂书话庶几近乎之。
2。 您对舒芜有相当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交信的举动降低了国人的道德底线。博客中几次提到这件事。但同时,对周作人的明显也是降低了国人道德底线的举动却温和得 多。先生读知堂读的熟,对他的思想有很仔细的剖析,但无意给什么结论。我寡闻,似乎没见您对周做伪官有过什么批评。但对舒芜似乎没有做思想上的分析,而责 声厉。两相比较,有持论标准不一的嫌隙。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3。在这组“五十自述”的文章中,您特别提到要把“我”从“我们”中撇清出来,窃以为不必。
止庵按,非常感谢,且一一答复:
1,文章之事,各有口味,“明白您的意思,也尊重您的选择”,于愿足矣。
2,舒芜之举,是非人行为,卖人耳,故责之切。(关于舒芜,前后写过两文,一为《从当事人说话谈起》,收《向隅编》,一为前不久写的《因舒芜之死而想到的》,其中似乎做了“思想上的分析”。)知堂事,已说在《周作人传》中,不赘言。要而言之,两码事。故我不觉得“有持论标准不一的嫌隙”。
3,特别提到要把“我”从“我们”中撇清出来,“窃以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