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则以讹传讹的趣闻

(2009-09-22 10:45:43)
标签:

杂谈

    去年周作人著《近代欧洲文学史》出版,前勒口印了一段宣传语: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  此话我觉得眼熟。原来袭自先前重印的周作人《欧洲文学史》。那书封面有一段宣传语是: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

       至于末尾添加的“向读者……”数十字,则是摘自我为《近代欧洲文学史》所作序言。——我说这些,不是非要批评这“一仆二主”的作法,假如两本书都适用,倒也未尝不可,虽然稍嫌取巧。问题是这段话之于《欧洲文学史》已有偏颇;之于《近代欧洲文学史》,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这里只讲一点。周氏自己谈到《欧洲文学史》时说:“这是一种杂凑而成的书,材料全由英文本各国文学史,文人传记,作品批评,杂和做成,完全不成东西,不过在那时候也凑合着用了。”(《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近代欧洲文学史》同样如此。假如连“‘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都做不到,何以满足北京大学“希腊罗马文学史”和“欧洲文学史”课程之“用”呢。《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成书在将近九十年前,对于相关内容,我们今天的了解兴许超出这两本书的介绍范围;书中所介绍的作品,不少已经译为中文,我们的理解可能更为全面。即以现在的视野和眼光来看,该提到的作家和作品这里几乎都提到了,不必提的也就没提,而且每位作家、每部作品所占篇幅适当,相关评价亦到位,是以篇幅无多,信息量却不小。我曾说,周氏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现成“母本”,仅凭杂览群书,居然编出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学史来,国内后出类似著作,未必能够完全替代。如果读过这两本书,当知所谓《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以及“‘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云云, 纯属向壁虚构。

话说到这儿也就完了,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去年《南方人物周刊》某期载题为《宇文所安:中国古诗里有人与人的交流》的采访记有云:

    人物周刊:最近新发现的周作人的《近代欧洲文学史》,跟他的《欧洲文学史》一样,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您怎么看这种带有明确意图或使命感的文学史写作?

“宇文所安:这在周作人时代可能是好的目标,但是现在中国应该是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更活跃的参与者,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关注自身。人们应该学习世界文学,因为世界文学对全世界的公民都很重要,也非常引人入胜。欧洲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也一样。”

    显然提问一方并未读过此书,仅据出版社的宣传语乱问;回答一方也未读过,就着问者的话题发挥。“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其斯之谓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