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代欧洲文学史》校注后记

(2007-09-13 16:53:26)
《近代欧洲文学史》系周作人授课所用讲义,向未整理出版。此番我们所做之事有二:
一,校。原稿中文错字,改正之后,出以校记。可通假者则一仍其旧。某些国名两种译法混用,如前四章均作“伊大利”,第五章起改为“意大利”,查《欧洲文学史》亦写作“意大利”,即据此予以统一;至于“波阑”与“波兰”,“爱尔阑”与“爱尔兰”,查作者此后出版之《点滴》与《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仍写作“波阑”、“爱尔阑”,即据此予以统一。此等处,不复出校记。
西文凡拼写错误,如“Bylina”作“Bylini”、“Hildebrandslied”作“Hildebrand”,径予改正,不出校记。旧式写法如“Tolstoy”之为“Tolstoj”、“Dostoyevsky”之为“Dostojevskij”,则予保留。凡选词错误,如“Expressionism”作“Expreaaionist”、“Enlightenment”作“Illumination”,修改后出以校记。原稿之简略写法,如“Geschichte des Agathon”作“Agathon”、“Sjevastopolskiye rasskazy”作“Sjevastopolskiye”,或专用词组(主要是作品名)冠词缺失及单词首字母大写不当,如“La divina commedia”作“Divina Commedia”、“The Shepheardes Calender”作“Shepheardes Calender”、“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作“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等等,均不在正文中改正,而于注释中列出完整或正确写法。原稿中人物生卒及作品完成发表的年份,因作者“所根据的”资料可能与“权威不合”,故除明显誊写排印之误外,亦不在正文中改正,而于注释中列出通常认为正确者。
二,注。原稿提及人名、书名等,往往径写原文,不加翻译;或虽有译文,却非今日习惯写法,如“Classicism”作“尚古主义”,“Romanticism”作“传奇主义”等。现在根据几种主要参考书以及其他材料略作注释,以便阅读。事实皆据各家记载,观点及评价则从中遴取自己所认同者,间亦参以己意。所有注释,均只针对西文,且仅限一篇中首次出现之处。有关俄文部分承王东兄多所帮忙,特此致谢。
以上校注工作,由大洪兄与我一起完成。却说二十多年前,我们打算合编一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家辞典》,已分别写出若干条目,但是规模太大,无力完成。遂改为编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家台历》,挑选了三百六十五位作家,依生卒时间分别系于一年各日,每则约四百字。此稿写成后,未能出版。这回因《近代欧洲文学史》“出土”,又有合作机会,夙愿多少藉此实现,亦幸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