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专栏作家的黎明与黄昏
(2015-04-29 14:07:28)
标签:
专栏作家稿费倪匡竞争力连载 |
分类: 生活 |
专栏作家市场随着时代巨轮逐渐萎缩,上世纪80年代我初入行时,专栏作家最风光,稿费高,地位尊贵,如拥有足够“地盘”(行中术语,指专栏方块),可全心全意做专职专栏作家,稿费收入足够买房子,生活优质,养妻活儿,供子女念大学。
当时专栏作家稿量多至一天写七八个专栏,日产几千字,题材各不同,旅游、饮食、生活、文化、小品、小说,视不同报章要求而定,又会用不同笔名,男扮女,女扮男,迎合撰写的专栏形象,例如我曾另改笔名写爱情小说,用男性笔名写社交夜游专栏。
有多产前辈为免漏写专栏,自制一个日程表,列出所有专栏名称,写了便打钩,打满钩当天可以收工, 享受私人时间,出外应酬,且生活优悠,很会享受人生。
当年未有发明传真机,交稿靠人肉速递,有几位相熟的专栏作家,合份聘有专人上门收稿,交去报馆,最烦恼的是出门旅游,事前要储稿,出门七天,每个专栏便要提前交七篇稿,若有十个地盘,就要交70篇稿。
专栏作家深具影响力,能垄断舆论,备受礼待,经常被邀试菜品酒,每年都有两三个广告商邀请大批专栏作家出游,各地旅游局为推广当地旅游,会安排专栏作家到当地体验,博取口碑,后因金融风暴,巿道转差,已无广告商如斯大手笔。我当见习记者的年代,专栏作家受尊重程度升级,专栏作家成为抢手货,为求他们赐稿,报馆派我上门收稿。在截稿的日子,我每天上班前要先到几位名家家中收稿,走遍港岛、九龙、新界,见尽名家百态。
一位笔名“石人”的已退休前辈,嗜好打麻将,每次收稿,他都在攻打四方城,边打边写,一只手摸牌,一只手写稿。他外号“衣车手”,字与字相连,要资深打字员才看得懂,我中文程度不太好,但偏偏看得明白,所以编辑指定由我校对他的稿件。好几位名家的字体都非常潦草,都指定由我校对,促我中文快速进步,获益良多。
作家中,以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大哥稿品最佳,他的规矩是稿费先惠,收了支票后,在约定日期的早上, 上门收稿,按了门铃,女佣自动开门,不用多问,递来手稿,约30篇交足30篇,决无遗漏。
曾经一度专心做专栏作家,跟随倪大哥模式,每天早上八点坐在书房写,纹风不动,直写至黄昏六时停笔,喝杯酒,换衫出外晚饭,十分规律化,为期九个月,后因受不住接受挑战的引诱,应邀创办一份新的周刊,做开荒牛。
从前写专栏小品可结集出书,我意识到专栏市道下滑, 是当出版商告诉我,小品书没有市场、读者只肯购买专题书如食经、亲子书及实用的工具书,继而各报社发现香港人生活繁忙,没耐性和时间追看长篇连载小说,为减省成本,不再连载小说,并为增强竞争力和独家性,不起用在其他报章开专栏的作家,除非是有号召力的名家。各报为准确掌握读者喜好,会定期做读者调查,将阅读率低的作家换掉。专栏作家的黄金年代已由黎明的旭日东升步入黄昏。
本文首发于《扬子晚报》。
大陆地区经纪公司:
北京点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