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粉丝的崇拜(一)

(2008-03-05 08:18:21)
标签:

杂谈

影评/乐评

影人

分类: 影评
 
 

2006122433258150.jpg

 
 
 
 

    最近,美国又开始频频发生校园枪击事件,类似电影《大象》中的场景又在一次次地上演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总是会有一种担忧,因为我怕那些举枪射杀的人是从电影中学来的这一切。并非杞人忧天,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2006年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就是这样。是用32条无辜的生命向自己喜爱的导演朴赞郁致敬?还是用32个无助的灵魂为自己的自杀壮行?杀死32名师生之后自杀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学生赵承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在他此前寄给NBC电视台的众多照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张:表情凶狠的他一手挥动着钉锤作势欲砸,俨然《老男孩》中那个经典的动作——歇斯底里的吴大秀拿着锤子砸死12个人。虽然在第一时间采访中,《老男孩》的导演朴赞郁和扮演吴大秀的崔岷植都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但不能否认的是,赵承熙是一位狂热的死忠粉丝,电影就是他杀人的灵感来源。

 

2006122433258150.jpg


    《老男孩》中的吴大秀莫名其妙地遭受了15年的非人监禁,又惨遭灭门之祸,所以当他逃出生天时,内心中只有一个“我要复仇”的欲望——寻找未知的仇人,以暴力偿还内心的冤孽,人挡杀人,佛挡灭佛。现实中的赵承熙是一个饱受种族歧视的留学生,在遭遇女友背叛的精神重创。濒临崩溃之际,“吴大秀”成了这名弱者一个榜样,戾气在胸中升腾,世界的不公也已经被无限放大,冥冥中就是有一种力量告诉他,要像拿起锤子的“老男孩”一样,端起枪来消灭这个罪恶的世界。

 

200704221405334402.jpg


    模仿是偶像崇拜一种最典型的表现,似乎在人类蒙昧时代就已经开始。人们普遍认为,通过对一个力量强大的对象(无论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进行一种表达诚意的活动,比如献供祭拜,并模仿它的一些特点,就可以获得相同的力量,这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用这种关于“崇拜”的古老解释可以说明今天的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粉丝会模仿明星偶像的言淡举止、穿着打扮?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就可以具有偶像傲人的歌喉和舞姿了。
    约翰-列浓说,披头士比耶稣还受欢迎。偶像在变,粉丝永恒,崇拜是历史赋予人类的使命。“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当明星们登上了偶像的神坛,粉丝们的狂热,其实正是“信仰缺失综合症”的一种症状。
    现实中,粉丝的种类千奇百怪,有含情脉脉的心底关注型,有张牙舞爪的冲动型,也有意乱情迷的偏执型……有调查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粉丝”式的情感表现。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不能简单地分为崇拜或不崇拜,而是像光谱,有从轻到重不同的四种类型。

 

 


初级娱乐型:我喜欢你
   
    这是最普通级的“粉丝”,除了在感官上对偶像信息有选择优先权之外,基本上还是温和而无害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偶像只占一小部分,他们“粉”的方式也根本算不上投入。他们喜欢淡论偶像的八卦(比如《BJ单身日记》中那群谈论“萝卜丝”姐姐八卦的闺密),但那是为了调剂自己的生活;他们收集偶像的相关商品(比如《爱疯狂》里收藏某位拉丁女歌手所有唱片的爸爸),但是不至于中了魔般欣赏一遍又一遍;见到偶像,他们会小小惊喜一下,如果一辈子见不到也没关系,恰恰是这种“相见不如怀念”的爱,有时候可以保存很久。大约20%的人属于这类初级“粉丝”。

 

2006122433258150.jpg


    《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中视小贝为偶像的印度女孩杰斯,就是这一类型的初级粉丝。别看她的阁楼上贴满了贝克汉姆的海报,其实在她的心中,小贝只是作为足球精神的代表而存在的。杰斯喜欢小贝,首先是因为他能踢“圆月弯刀”,然后才是他帅得冒泡。

 

 


强烈人格型:生命有你更美丽

 

    稍稍进一步的粉丝类型,源于爱心泛滥却无处释放。当下的人们有这样的印象:狂热的粉丝大部分都是介于15到25岁、没有文化责任的年轻一代,他们那些“走火入魔”的追星行为,都被认为是青春期性意识的发泄,激情过剩的低龄爆发。然而有专家研究证明,粉丝的崇拜根本不是简单的社会教育问题,其实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个话题。《开罗的紫玫瑰》里米娅-法罗扮演的家庭妇女就是例证。她对银幕上的男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迷恋,甚至不知道这个演员叫什么名字,但她会陪着他走遍这个小城的大街小巷。其实她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寄托的情感,活在虚幻世界里,来摆脱乏味的中产阶级生活,温暖自己的心。作为影迷的我们,何尝不是跟她一样,都曾经因为某一个虚幻的银幕角色而痴迷过?所以说,我们都是曾经崇拜甚至正在崇拜着的人,都曾从一人偶像座下涌到另一个座下,为的只是一种心灵麻醉,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这种快乐足以证明一个真理——偶像崇拜是娱乐的真谛。无论我们对那些狂热的崇拜行为如何看待,都不能否认:粉丝,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带来的特殊礼物。

 

2006122433258150.jpg


    就像衣带渐宽的柳永面对佳人终不悔的境界一样,很多粉丝抱着“生命因有你更美丽”的誓言,会把偶像视为灵魂伴侣。《偶像有约》就给这样的粉丝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我置换的机会。为了符合这类电影中“粉丝平凡出身”的规律,女孩罗莎丽被设置成最基层的超市收银员。因为太崇拜好莱坞偶像泰德-汉米尔顿了,她丝毫不会觉察到同事皮特对她的爱意。天降好运,罗莎丽不仅获得了与汉米尔顿约会一晚的机会,还以其纯真打动了这位偶像孤独的内心,于是这场粉丝梦之旅就变成了爱情的三角竞争。类似的还有香港影片《金枝玉叶》,女粉丝林子颖为了能见到偶像,居然女扮男装参加选秀,没想到不仅进入了偶像的音乐世界,还不知不觉地闯进了偶像的心扉。这两部电影都不谋而合地通过粉丝的眼光揭露了偶像们光鲜生活背后的真实世界——《偶像有约》里展现的是明星奢华而孤单冰冷的生活,《金枝玉叶》则揭示了道德混乱的行业内幕。

 

2006122433258150.jpg


    对于灰姑娘式的“粉丝”,两部影片则设计了完全不同的下场。《金枝玉叶》响应草根一族的号召,让粉丝梦想成真,跟偶像“永远在一起”了;而《偶像有约》则是教育粉丝从良的好莱坞主旋律,罗莎丽最终走下不属于自己的私人飞机,回到小镇上去寻找被她忽视的爱人。粉丝也是要靠个人奋斗的——《偶像有约》的这种论调表面看上去很朴素,其实与《金枝玉叶》同样理想化——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那些依赖精神自慰填补空虚的粉丝们,怎么可能表现得如此崇高而理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