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病态型:我“粉”故我在
“只要他看了我的情书,就会跟我结婚”,此类粉丝的生命已经完全融入到偶像的世界中去了。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面对面接触,依靠一丁点信仰而活着,夸张一点说,他们已经成为被某种信念控制的行尸走肉了……幸好,专家指出,这种危险的粉丝在人群中只占1%。
>
《甜蜜蜜》中黎小军的姑妈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房间内贴满黄金时代男明星威廉-霍顿的照片,她每天蜷缩在一隅,喃喃着三十多年前与这位大明星在半岛酒店坠入爱河的呓语。不错,威廉-霍顿是在香港拍过《爱情多壮丽》,但是谁会相信这样一位“濒临病态”的女影迷的话呢。即使是那副据说是偷来的银刀叉,也只象征着一份妄想症的迷恋。然而就是这份迷恋才支持她活下去的。某一天,姑妈知道威廉-霍顿早已死去,她也咽气了。
>
《长岛爱与死》则将这种单方面的迷恋转化为了积极的行动,证明这种介于崇拜与迷恋之间的暧昧,威力有多么强大。主角德阿斯是个极度抵触流行文化的英国老诗人,当他误入了电影院看了一部好莱坞B
级烂片后,竟然迷恋上了片中俊美的男主角罗尼。这种突如其来的粉丝情结点燃了这个同性恋老头最后的热情,他来到美国纽约的长岛,住着与安静挨不上边的汽车旅馆,吃着根本不爱吃的三明治,投入他一度逃离的俗世,像个庸俗的私家侦探那样四处寻找罗尼的住址,终于接近了他的偶像。其实罗尼不过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男花瓶,但德阿斯觉得这样已经很满意了,他每天和偶像罗尼聊天、散步,甚至想为他写一个剧本……这日子太美好了,然而总有结束的一天。
《长岛爱与死》呈现的是一个关于粉丝的悖论。当德阿斯背离了自己生存原则,无视崇拜行为中不平衡的关系,企图把虚幻的守望变成现实相处的时候,注定了这从开始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德阿斯可能与他迷恋的人离得很近,但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却是关于性向、年龄、地域和文化层次的巨大差距。与其在短暂梦醒后心碎,德阿斯还不如像《甜蜜蜜》中的姑妈那样,到死都活在梦里。
电影中的这类粉丝,往往是以老年人或者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他们孱弱垂朽,却往往在对代表着美好与力量的“偶像”的崇拜中,爆发出惊人但短暂的生命力。这些粉丝悲哀的命运,也象征了对一个时代不舍的怀念。
完全病态型:占有或者毁灭
如果粉丝们只是爱慕、只是模仿、只是默默地守望,那“偶像崇拜”也不可能变成人类历史上如此强大的力量,粉丝们也不至于沦落成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暴民”。但事实就是这样,对于名人明星的崇拜与宗教毕竟是两回事。宗教中的神灵无色无相、无形无欲,他们能以各种完美的形式存在着,永远都给予教徒们最大的精神慰藉;而现实中的“偶像”不过是一群满足了大众娱乐情感需求的普通人,他们真实可见,与我们一样具有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缺点。他们被人崇拜,也会令人失望。
>
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狂迷》就是根据一件真人真事改编而来,提示了偶像与粉丝的奇异关系。刀具推销员吉尔一向把棒球选手巴比-雷朋奉为偶像。当吉尔离了婚又失业,陷入人生的谷底后,他更把雷朋的全垒打当作维持生活自信心的力量。为了维护雷朋的巨星地位,吉尔甚至不惜恐吓、杀人。但是雷朋不是神,他不可能每次都击出全垒打。当雷朋一旦遭遇运动生涯的低潮,就对吉尔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了激励雷朋振作起来,吉尔甚至绑架了他的儿子,最终刀刃相向……吉尔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粉丝精神的精髓,他们活在偶像的世界里,表面上奉献无私的爱心,其实是在索取一种可以用来自我支持的价值。对于偶像们来说,这种生的荣耀,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死的威胁。《狂迷》里最经典的一幕是,吉尔坐在球场更衣室外的板凳上,兜里握着刀,等待偶像进门。
更有甚者,你甚至可以不把崇拜者们当作“粉丝”,因为他们已经从简单的心理控制和崇拜发展为反控制、反崇拜。他们已经从精神上对偶像的占有完全上升为对偶像下手动刀——当然这也是从“爱”出发的,非常契合“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的原理。
>
《危情十日》很像是一部女性版《狂迷》,大环境从体育界变成了文学界,一个更容易滋生迷恋、嫉妒和歇斯底里的群落。中年女人安妮在雪夜里意外地救了她的偶像——作家保罗,但是当她发现保罗在手搞中已经将她最喜欢的角色米赛丽写死了之后,就恼羞成怒——读者和作者、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就这样骤变。安妮用暴力强迫保罗改写小说的结尾,在发现“偶像”要逃跑之际,甚至要将他置于死地……其实,安妮真正迷恋的不是作家保罗,甚至也不是虚构的角色米赛丽,她迷恋的是一种作为读者和粉丝的权利,一种变态的所有权,整部电影的调子就像书中女主角的名字米赛丽(Misery,意为“悲剧”)一样,是一出悲剧。粉丝权力的强大,正意味着偶像的悲哀。因为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偶像本人以及他所呈现的作品的意义已经不是他自己可以决定并控制的了。这也是恐怖文学大师斯蒂芬-金写《危情十日》这部小说的本意。他坦言,当他在描写安妮这个角色时,脑海里浮现的是许多写来信肆意谩骂他的粉丝,虽然这些人他一个都没见过。
在以上四种传统的粉丝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蓬勃壮大起来。这些人大都是从死忠粉丝变异而来,为了实现保护偶像的“义务”,他们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自己偶像的竞争者进行名誉上的诽谤或者人身攻击。这些“反粉丝”行为就被称为“黑”。近几年来,黑粉丝和与粉丝们戾气十足的争斗在网络上已经达到白热化(比如最近的陈冠希事件就有这种倾向)。那些饱受争议的大明星有多少粉丝,就有多少数量同等可观的“黑粉丝”。对于那些“黑粉丝”而言,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仅已经超越了崇拜本身,甚至也与偶像的利益无关。他们完全是对于虔诚内心的自我认可中获得自我陶醉的快感。这不是崇拜,倒更像是自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