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影评/乐评回顾经典 |
分类: 影评 |
这是一部与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所拍电影《回归》同名的作品,然而它们的风格却是截然不同;这是一部如此成熟而沉静的作品,真的很难相信它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个人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对与母亲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兄弟,过着正常的普通男孩的生活。有一天他们离开了12年的父亲突然出现,并带着他们外出旅行。在短短的两三天的相处过程中,父子三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剧情就是如此简单,这部片子并无意去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只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
剧中的父亲12年里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为什么突然回来,他的职业又是什么,这些都被刻意地虚化了,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关于他,最重要的就是“父亲”这个身份。这个身份代表着一种专制的强权,一种粗暴的力量。父亲始终是以简单的军队式的态度对待两个儿子,他明确说出自己的要求,然后让两兄弟服从,不容许质疑和反抗。至于很多事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极少给出解释,对他来说就只有命令和服从这样的沟通方式。如果只把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简单地归纳为是一种专制,那是不正确的。正是这样的父亲,兄弟两人才能较早地认识到除了母亲的温暖,这个世界上还有冰冷的一面,更有强大的困难等着他们面对。父亲让兄弟两人开始变得成熟起来,在旅行的道路上,在小岛的生活中,他用他特有的方式磨练了两兄弟的肉体与意志。
与“父亲”相对的是“母亲”这个角色,虽然影片中出现得很少,不过已足够表现她的温柔与慈爱。伊万困在高台上的时候,是她来抚慰他,用母亲的胸怀包容他,容忍他的胆小和犹豫。伊万习惯了她的宽和与体贴,在面对父亲的时候就完全无法接受他专横粗暴的方式。
哥哥安德烈对于父亲是一种景仰的态度,他被父亲的力量所折服,即使不由分说被打了耳光,父亲对他的信任和把他当作大人看待的态度还是让他很开心。对这种强权的粗暴方式,他采取的是仰慕、信任和服从的态度。而弟弟伊万则完全不能接受,他年龄还小,渴望的不是被看成大人,而是温暖的关怀和照顾。他对父亲的归来一直是一种怀疑的态度,怀疑他的权威和力量,也完全不接受父亲简单暴躁的沟通方式。
至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隐喻着什么,可以有多种解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就是真实的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个人与社会强权之间的关系。我想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处在这样的关系中时,人应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面对。无论是哥哥的服从还是弟弟的完全抗拒,看起来都不是好的应对方式。
本片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生于1964年,199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主修表演,曾参与多部独立电影的演员工作。2000年,担任数部电视电影及连续剧导演,期间认识了电视台创办人迪米哲里斯尼夫斯基,并邀请他开拍《回归》。导演本人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视人生的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欣赏,定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纵观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完全与情节的发展相匹配。在父亲出现以前,兄弟两个还和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还有着比较生活化的背景环境。父亲出现以后,影片就渐渐开始淡化周围的人和事,淡化真实的生活环境,很多事情都是发生在汽车里的,最后更是干脆把背景设在了只有他们三个人的孤岛上。这样做让影片更多地集中在描述父子三人之间的关系上,并营造了一个狭小的心理空间,把所有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都放大到让观众不得不去近距离审视的程度。
片中的影象极具诗意,构图也极其优美,大量的空镜头就象是一副副的画,静谧而充满了表现力。即使你不明白电影的寓意,也会爱上它的影象之美。看着这样的作品,不得不感叹俄罗斯的导演所具有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它还需要文化和思想来做基础。
这部出色的作品赢得了第六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而距离上一次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捧走金狮,已经有40年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归》也可以说是俄罗斯电影在威尼斯的一次回归吧。
前一篇:缺憾却永恒
后一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玛莲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