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1
  • 关注人气:1,4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莫扎特》

(2006-06-24 08:42:06)
天下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莫扎特》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天才人物,虽然一生只活了35岁,但却创作出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1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在古典音乐史上,是和贝多芬齐名的巨子,也是最受后世乐迷喜爱的作曲家之一。
    关于他的故事,历来传说甚多,除了正史记载外,还有许多野史佚事。剧作家彼得-谢福因此写成了《莫扎特》一剧。在百老汇演出后引起轰动,随即被改编成电影,由捷克籍导演米洛斯-福曼(曾执导过《飞越疯人院》)执导。福曼大胆启用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扮演主角,并重返捷克首都布拉格取景拍摄。上映后观众反响热烈,不仅票房大胜,更在次年的奥斯卡奖上发威,一举夺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演员等八项大奖。
    电影《莫扎特》是以倒叙的手法开始的。1823年的雪夜,维也纳精神病院一位名叫萨利亚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神父忏悔,说自己是32年前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幕后凶手。当时的萨利亚里是奥地利宫廷里得宠的首席乐师。但莫扎特的到来令他顿时明白了自己的平庸。他因妒生恨,几番对莫扎特的创作暗中阻挠。他剽窃了莫扎特的作品,并最终逼死了这位天才。
    本片并非望文生义般的关于莫扎特的传记片。而是虚构莫扎特和萨利亚里两人的戏剧关系。片中的萨利亚里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没有如片中这般暗害过莫扎特。普希金曾于1830年写过一篇讽刺诗短剧《莫扎特与萨利亚里》。虚构了萨利亚里用毒酒害死莫扎特的故事,编剧彼得-谢福可能是受到了此剧的启发,才创作了本片。本片原名为AMADEUS,为莫扎特全名的中间部分,亦有“受上帝宠爱”之意,是编剧煞费苦心的一笔。谢福通过萨利亚里这个人物之口,道出了世界上大部分庸才的叹息:上帝赐予了他欣赏的才华,但没有赐予他创作的才华。这虽然听上去有些宿命论,但对于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的警世意义: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很容易成为萨利亚里这样的人。一生不仅碌碌无为,还扼杀了别人的才华。萨利亚里最后疯狂地对精神病院的人说:“天下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无疑是编剧对世人的一次警告。
    在历史上,莫扎特虽然不是由萨利亚里害死的。但是他的才华和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那个自称最爱音乐的奥地利皇帝,也只是把莫扎特当作一个“宠物”来对待。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莫扎特就变得挥霍无度。他的生活面临经济危机。而在这时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逝,这给了莫扎特沉重的打击。为了纪念父亲,莫扎特带病谱写了《安魂曲》。《安魂曲》成了莫扎特最后的作品。这位大师死后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只能葬在一个公共墓地里。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不知道这个音乐天才的尸骨在何处。
    在我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影片中的莫扎特笑起来的声音很怪。那是一种又长又尖锐的笑声。一开始我认为那是导演在反映人物的乖戾性格。后来才发现那其实是一种嘲笑。是莫扎特对萨利亚里的嘲笑,是对这个庸才当道的世界的嘲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