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901年北京永定门和左安门城楼上的“瞭望台”

标签:
永定门左安门庚子之乱瞭望台铁路 |
分类: 旧影说京【析】 |
在众多的永定门老照片中,一张大家比较熟悉标注为1900-1901年的照片里,永定门城楼屋顶南坡顶西侧有一处屋顶破损,疑是修补施工,放大细看,好像有一个带窗的平顶小屋,旁边还有“脚手架”(图1)。
图1 1900年-1901年永定门
最近看到另一张也是拍摄于1900年-1901年的照片让我释疑(图2):在永定门城楼的屋顶曾有一个“小屋”,小屋南墙和东墙辟有“小窗” (又能在西墙和北墙都辟有“小窗”),“小屋”西南疑有一个类似“脚手架”的“平台”和“楼梯”。这座城楼屋顶的“小屋”从其简易程度看肯定是“临时性”。而且这个“小屋”存续的时间很短,图1照片很像是初建“小屋”,旁边的平台尚未建好,拍摄时间可能略早于图2。
图2
永定门城楼上的“平顶小屋”让我想起另一张北京外城“将檫门”(左安门)的实寄明信片(1907年9月30日)(这张明信片比较有意思:直隶天津的邮戳有“四月五日”的字样。这么短的距离“走”的时间也太长了)上的“箭楼”北坡顶东侧也有那样的“建筑”(图3)
图3-1 “将檫门”(左安门)的实寄明信片(1907年9月30日)
图3-1 是上色图片,实寄邮戳的时间稍晚。再来一张实寄邮戳时间为1902年2月4日的明信片(图3-2)。
图3-2
关于这两处的“小屋”实在无资料所查,更不见记载。对它们的功能只能作推测。
这两处城楼屋顶“小屋”出现的时间都在1900年“庚子之乱”之后。
其位置相似,都在城门上,位置较高,具有较广阔的视野。
平顶小屋模样近似,有可能是具有同样功能的建筑:瞭望台。
瞭望什么?
监视守护指挥进出城的火车。
1900年庚子之乱,8月14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英军占领天坛,作为“军营”,并把原铁路“津卢线”和“卢保线”的终点站“马家堡”车站,由永定门瓮城的西侧破外城城墙而入,沿先农坛东坛墙向东北方向,穿过外城中轴线,沿天坛西坛墙向北,至“东坛门”。(图
4
为使火车能靠近“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又不“让天坛铁路继续北行,要穿过大片的人口稠密集聚区”,英军决定放弃“永定门西铁路豁口”,改由“永定门东豁口”入外城,从“法塔”(乏塔)东侧向东北,沿“沙窝门”内向北到“东便门”,然后折向西,沿内城南城墙南侧到达正阳门终点站。(图5: 德国人1900年-1901年绘制的《北京全图》)
图5 《北京全图》 -
铁路从永定门东豁口进外城在东便门西折至正阳门东火车站
永定门东铁路豁口什么时候开的?可以肯定的是在1901年年底之前。具体到月份,我从“改造崇文门瓮城铁路”的工人穿着和可参考的树木,推想是6、7月份之前。在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之前。
1900年8月24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之后,北京城内外出现一段“失控阶段”,联军中借口“保护自身安全”,出现滥枪杀无辜的现象,一些“匪徒”也乘机偷盗抢劫。
英军为保证从永定门西豁口入城铁路的施工和运行,在永定门城楼设“瞭望台”,平顶小屋是瞭望台的一部分,供天寒地冻,或刮风下雨时,人在屋内由观察窗向外观察,平日即在“平台”上观察。由于“观察屋”所处位置较高,无论是在城内,还是在城外都能看见,这个位置还可以为进出城的火车提供“信号”服务。由于1902年1月8日“两宫回銮”,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是从永定门进的城,此时的永定门城楼上那座“平顶小屋”已经不在。
此时的火车已经可以从永定门的“东铁路豁口”进城,尽管“将檫门”离铁路还有一点距离,但其间多为湖面或低洼地,少有人家,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特别对于从西向东开来要进城的火车,将檫门箭楼设立瞭望信号是最佳的位置。(图6
图6
我认为将檫门箭楼屋顶上的平顶小屋可能和永定门城楼屋顶上的小屋一样,具有瞭望、监视、信号功能。(图7 德国人1900年-1901年绘制的《北京全图》)
图7 永定门和将檫门周围环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