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2016-11-03 23:17:48)
标签:

天桥

中轴线

老北京

外城

天坛

分类: 旧影说京【析】

                                《寻找老天桥》 讨论帖

ZHAOHQ 先生提出这个“寻找老天桥”讨论题很有意思。

自重建“永定门”饱受诟病之后,2013年重建的“天桥”再次遭来一片质疑。

北京中轴线重建的“古迹”之所以引来非议,因为在“论证”的环节,学术成分只是弱势。

永定门城楼门前的雕琢粗糙的石狮(不知哪位能提供一张能表现永定门瓮城内有“石狮”把门的老照片),天桥南边的东西两通碑拙劣的仿刻文字(不知哪位能提供带有石碑的天桥照片),能在众人面前强行推出,背后的因素绝不是学术性的。

有关“天桥”的历史资料真的不多。我看到比较全面的是孔庆普《天桥遗址考察纪实》 (来源:北京文博网 http://www.bjww.gov.cn/2016/3-29/1459234672250.html)。 文中有一张照片楼主照片的剪裁,注有拍摄时间为1929年-1930年。(图1 孔庆普《天桥遗址考察纪实》文中附图。图2 ZHAOHQ上传图)

图1 天桥遗址考察纪实》文中附图《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图2 图中注释为我添加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这篇文章对于“天桥”稍有常识的人,可能读后问题更多。我只摘录其中一段:

据史料记载,天桥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重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
   据民国八年(1919年)参加改修天桥桥面工程的测绘技术员吕能经介绍,天桥位于永定门内大街北口,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隆起较高,桥上有四道石栏杆,将桥面一分为三,桥面的状况与正阳桥相似。四道栏杆全是节间式白石栏杆,桥面上的两道栏杆没有八字栏杆,两侧的栏杆有八字栏杆,四道栏杆的两端都有抱鼓石。民国八年,改修天桥桥面,拆去桥面中间的两道石栏杆,掀开桥堍及两头的石板路面(两头大概是各60米),垫高路基,重新铺砌石板路面,使桥面和桥头路纵坡度降低。

这段文字说明自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后其间未有工程。乾隆重修的“桥上有四道石栏杆,将桥面一分为三,桥面的状况与正阳桥相似。”

在《普鲁士特使远东风景记录》(1864年)书中有一插图表现了永定门内在中轴线向北眺望的景象,图中可见“天桥”和正阳门箭楼(图3、图4),也就是说在1864年时“天桥”的桥面并非“隆起较高”,而是相对平坦;桥面上并无如正阳桥那样中间的“两道栏杆”。桥面两侧石栏杆的护板和望柱出现部分倒塌。

图3《普鲁士特使远东风景记录》(1864年)- 图绘天桥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图4   图3“绘图天桥”局部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在1901年出版的《环球旅游》,有一篇北京游的“游记”,从内容看书中介绍的内容在“庚子之乱”后,八国联军已按国划分地界占领北京,清廷为“协助治安”刚刚建立“警察组织”,作者在北京逗留的时间很短大约在1900年10月-11月。他是在天坛火车站下的火车,然后由中轴线进内城。从文字附图应看,其中有两张应该是“天桥”,从桥面看和《天桥遗址考察纪实》记叙的不同。却和《普鲁士特使远东风景记录》插图接近。这是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照片。(图5、图6)

图5《环球旅游》插图1 - 天桥《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图6 《环球旅游》-插图2-天桥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天桥遗址考察纪实》 介绍“民国十八年上半年,虎坊桥明渠改暗沟工程和天桥明渠改暗沟工程竣工。施工期间,将天桥的上部结构拆除,下部结构埋于地下,从此,在永定门内大街北口只留下天桥这个地名。”也就是说1929年之后,地面上不再有“天桥”。

在德国地理学家Schwind, Martin 在1934年-1939年在日本工作期间曾携夫人来北京一游,从其拍摄的1百多张和中国有关的照片中,有六十多张与北京有关,从“夫人照”的衣鞋和交通工具,可推断他们在北京逗留的时间很短(大约在六、七月份,估计不到一个月),连“长城和明陵”都未去,在坐“洋车”去“天坛”和“黄寺”的沿途照了一些“街景”照,其中永内大街的照片有多张,一张“天坛附近的街道”,我猜想可能在“天桥”附近。(图7 )

图7  天坛附近的街景

《寻找老天桥》讨论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