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南京的“飞来剪”(二)

(2013-05-15 10:09:05)
标签:

飞来剪

双铁镇

铁枷

灵谷寺

宝志公

分类: 说东道西【议】

              关于南京的“飞来剪”(二)

目前关于飞来剪是“起重工具”的、可以形象表现的说法,主要有甘熙的桔槔原理, 和”中山陵景区的文保专家刘维才”描述的方法。下面我就此作个解释:

南京清末名士甘熙认为的“飞来剪”可能是类似古代“桔槔”原理的起重工具,我查看到的今天有关南京“飞来剪”是“起重工具说”源头都来自甘熙《白下琐言》的解释。(我查阅有关报恩寺“飞来剪”也是来自甘熙的这本书。)

这位法国传教士L.Gaillard(已知1886年之前已在南京)离甘熙((1787~1853)生活的年代不远,他可能收集到“起重工具说”,也可能看到甘熙的论述。因为,在传教士论述中一次次地强调:不能以文人的文学作品作为考证的依据。首先对传闻中“吴天金”也是甘熙诗中提到的,传教士在看到灵谷寺“飞来剪”时,特别注意是否有文字痕迹,结果无任何“字样的纹路”。(传教士对“庐陵铁十字有‘赤乌’字样,也持怀疑,因无人亲眼见到,他推想也是来自甘熙的诗句(或言赤乌年))(L.Gaillard 想在南京寻找第三只“飞来剪”却无果。他提到 “大报恩寺巨型塔刹可见”实际委婉地否定了第三只“飞来剪”的存在。)

他认为“桔槔“解释不可接受的。而否定“可能用于经常移动的工具”。他根据当时中国建筑起重大型物件时所用的方法,如悬挂大型佛钟,吊装天坛殿顶的“鎏金宝珠”,石桥桥拱的大型构件,包括在建造圆明园西洋楼把十几吨重石块吊装到二十多米的高度(有参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的法国传教士回忆专著),根据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都不会使用像“飞来剪”那种“起重设备”,也绝不需要“用如此笨重,极不方便移动”的“坠体”。稍微有一点“物理知识”,“考虑到杠杆,支点,受力间距,单位压强,都不会往‘起重设备’方面考虑”。

如果是像“桔槔”的杠杆原理:在当时那个年代用什么作起重的杠杆,它的硬度和韧性是任何木头都无法取代的。另外对 “支点”的要求也很高,要能承受住“飞来剪”的重量,还能方便移动的“材料”找起来还挺不容易的。有人解释这两个孔是用来系绳子用的,这对绳子的质量要求太高:“得不偿失”。如用铁链拴,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一定会留下明显的“擦痕”。用木头也会留下摩擦的痕迹。 在南京的这两个“飞来剪”上都无类似“擦痕”。

 “中山陵景区的文保专家刘维才则认为,飞来剪就是吊车,当年用铁棍穿在剪上的洞中,将它竖起来,两边挂上建筑材料,上下运送。”(来自南京媒体报道)。 我看到这段描述马上想到此法可能是受手工压甘蔗汁机的启发。 飞来剪两洞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半米,对于直径只有0.09米,洞深0.23米的孔,能够塞进多粗多长的铁棍?这样的间距能运送什么重材料?又能运送多高?看看农村农民盖房子就知道:中国古代的工匠可能用这种“笨办法”往上搬东西吗?

我在文中提到传教士对“飞来剪”可能用途的假设之一:“稳定铁塔塔体基座”的功能。我理解这个“飞来剪”可能用来固定铁塔塔身和带有“燕尾凹槽”(可以把飞来剪镶嵌进去)石塔基(可以是大石块,也可以在岩石的地面上直接凿槽)之间的“结合体”。其中的“孔”用来与衔接物(如塔身)的“孔”“铆接”。为使“铆接”之间有“抵御风刮晃动”的功能,在放入“铆钉”后,四周灌入硬度较低的“铅”。(这也是有的铁塔屹立几百年,经历多次地震不倒的原因之一)

这种“双燕尾器”是固定的,一次性就地浇注后(用大炼钢铁时的小高炉就可以),放置到位即可。(目前发现的X型铁件的“枝间角度”都不一样, 孔的位置也不相同,铁的色泽和含量有差异,可以解释“不是同时同地为同一个非建筑功能铸造的”)其塔身都可以一节一节地现场浇注。槽对吻接后, 再上“铆”固定。这是古代建铁塔使用的一种方法。

由于这种形状的“飞来剪”在江西岳阳楼也有发现,但穿孔的位置不同,L.Gaillard在受到四川传教士提示的启发,而认为:岳阳楼X形铁件,可能是用于河岸无山岩而需建“索桥”的“固索”工具,他用“因江堤崩塌,河流改道,使得原本在岸边的X铁件‘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中国有“镇水铁牛掉入水中数百年后,在其坠落点的上游找到的故事”)

所以L.Gaillard认为“飞来剪”可能是“起稳定用的基座”。

 

图1 作者就当时发现的X形铁件(包括只有图,不见实物的“十字”)图进行角度,枝长,腰宽进行对比

关于南京的“飞来剪”(二)

图2 岳阳楼前的“铁枷”

关于南京的“飞来剪”(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