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南京“飞来剪”是“海船压舱铸铁地龙龙骨”之说的一点看法

(2013-05-19 10:32:40)
标签:

飞来剪

灵谷寺

郑和

宝船

文化

分类: 说东道西【议】

关于南京“飞来剪”是“海船压舱铸铁地龙龙骨”之说的一点看法

关于“飞来剪”可能是“古代大海船底舱中轴线上压舱用的铸铁地龙龙骨”,我觉得“地龙龙骨功能说”可能性不大。

当我们对一个历史遗物进行推断时,一定要基于那个时期的总体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工艺,“任何超越时空的设想只会禁锢思维,停滞在空乏的层面”。

假设南京的“飞来剪”是作“海船龙骨” ,那么这块重量在“吨”级的铁块必须要固定在船上,和船衔接成一个整体。有“飞来剪”年代,中国还没有“铁甲船”,这个生铁件必然要和木的“载体”接触,任何颠簸和晃动都会造成铁和木的摩擦,摩擦会使这种“固定”变成“松动”,一旦松动会出现更大的摩擦。在铁与木的摩擦中,受损的必然是木头,尽管那时的海船多行驶在“太平洋”,那也是“无风三尺浪”,只要是水上行必然会颠簸晃动,这么重的“飞来剪”只会是海上航行中的“潜在危害”。

古代造大船目的是装载更多的东西,如人,武器,辎重,货物等。当船上载重变轻,为了方便航行,“压舱”主要用石头,有时会把石头装在用竹子或藤蔓编制的一个个“石笼”里,便于搬运,放入舱底,堆码好再用绳索扎牢固定。到达目的地之后,就把石头扔掉。中国明朝到南洋做生意,回来时,有时没有大小合适的石头块,就用“砂砾袋”,后来发现南洋“硬木”是很好的“压舱”材料,从而发展了“明式家具”。再举个例子:清末中国和西洋的海上贸易增多,当一船船“洋枪洋炮”运到中国,卸完货物,就用石头压舱返回。后来发现中国江南人喜欢用一种“青石”铺地,石面细腻,硬度适中,加工方便,还能承受马车木轮铁箍的碾压。于是有的地方政府就指定“按规定尺寸定制的石块”可以抵“商业税”。船主既有了“压舱”还能“保利”。在今天法国的马赛老街区仍然能看到用“中国石”(一种微粉红,带深红石纹的石灰岩石)铺的路。

因此,我认为:古代人在航船上不会总要带着这么一个笨重的“铁家伙”跑来跑去,更不可能像“压舱”的东西,方便“舍”“得”的。否则要少装运多少东西。

中国古代航海大木船的龙骨能长达数十多丈,据史载: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长度长达“四十四丈”。其实承载整个海船“船体”龙骨只需二十来丈,而我们看到的“船身”是在“船体”上“适度外延”的结果。这种“外延”不仅解决了“长材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起了“如同走钢丝手中那根平衡杆的作用”,从十七世纪起,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各式航船用近代物理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并有专著。其实那根五六十米,直径超米的“龙骨”,那是用长短不一的“木方”通过“榫”,“插”,“斗”“粘”“贴”“胎”“箍”“栓”“楔”等“包接”(注)起来的。比如:故宫太和殿里的“金柱”,北京大钟寺悬吊大钟钟钮的那组方木……

 

(注:“包接”工艺包含了粗、细木匠,大、小棚匠,门、匾漆匠等工匠的特别工艺。叙述太长,略。)

 

有关南京飞来剪,请参阅《从南京灵谷寺的“飞来剪”说下去》

 

古代造船龙骨示意图

关于南京“飞来剪”是“海船压舱铸铁地龙龙骨”之说的一点看法

郑和宝船示意图
关于南京“飞来剪”是“海船压舱铸铁地龙龙骨”之说的一点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