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东道西【议】 |
南京话的“生动语式”,使得口语更加生动,鲜活,增加了口气,强化了语境,提升了语言含义的多样性。而且在生活中正是由于“生动语式,多有贬义,责怪,指责,甚至责骂,训斥”的含义,给人的感觉南京话比较“粗俗”。因此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城南人和城北人在一起,城北人说话显很地比较文明。当时我家门口有一位卖油条的男子,(原在国民党部队作文书工作,后来随部队起义)来自北方说了一口北京官话,我请教他,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有什么区别,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南京话是老爷用的话,也是下人用的话。这个回答我至今都喜欢揣摩。他还教我尽量不用单音节的词,特别要避免用和骂人话有关单音词,如果要用就用双音词。尽量不用粗俗的口头弹和夸张的词。
我到了北方后,经常遇到在南京生活过来自其他省份的人,喜欢和他们聊聊他们对南京话的看法。我想从他们的介绍中努力归类,结果很难。他们会说同一个人说话“盛气凌人”“嗲里嗲气”,“才高八斗”“满嘴秽语”,“秦淮佳丽”“市井泼妇”……看看这些完全“不搭嘎”的词却用在了同一个人身上,就有可能“被误解”。后来我从语言结构的社会化文明级别角度去破解,多少解释了南京方言的“既不讨喜又会得罪人”的语言特征。我常常戏说南京话就像“林黛玉”,如果细细想来还真有好多相似的地方。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恕我不细讲,细讲起来一引证,举例,剖析,哪一点都得写一堆。)
1. 缺少礼貌的称谓作为问话的发语词。经常一开说话就“不讨喜”,例:“欸,跩唻,看不起我们了。”(说别人有钱了); “这程子抖了啵 ?!”;(说别人春风的意);“乖乖,长漂亮唻。”(这里的“乖乖”是感叹词, 而不是称谓。)
2. 喜欢用命令式,如:“吃过饭去跳舞去啊! ”,即使同一句话用问话,也就是“吃过饭阿跳舞啊?”。提问喜欢用反问句。“吃过饭怎么不跳舞啊?”三句话的结尾都有语气词,由于口气不一样,意思也不同。南京方言中经常不喜欢用主语,在对话时搭腔很容易的罪人,如几个人在一起说事,如有人说“真韶包。”(南京方言“真”“蒸”发音常不分)听得不高兴的人,就会回一句(如对方是女的)“蒸ri 她妈骚 bi 。”(这里没有指谁,有劝架的马上就会赶紧自嘲“捡骂”。 南京方言的语言特点就会培养人劝架, 所以方言中有“好事唠”一词,是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这里不用“佬”,用“唠”又是表示贬义,它和社会训教的那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相悖。)
3. 动词和副词用单音太多,动词如不用 “…… 一下”,“……下去。”来“生动一下”,有时还真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如:“手怎么啦?”“火钳支的。”(是象声词“吱”的衍生,意为“烫”);“这车儿贵得不得了啵??”,“你估?”。特别是很多名词在南京方言中成了动词,更是让人不懂,例: “用尽浪!把浪扁了。”(压紧的意思);“假领子猴出来了”(里面的衣服露出外面的领子),这些词在南京方言中是褒义,但是在普通话的转意中就是贬义,如“浪”指“放荡,放肆讲”;“猴”的意思是“偷奸耍滑”。这样一来,出现误解就不奇怪了。
4. 南京方言中出现太多的其它方言中忌讳的词,如“死”,“屎”,“尸”“痴”,“傻”,“鬼”,“Diao”,“Bi”,“Ri”,“屁”,“痞”,“抠”,“啬”,“妈”,“老子”,“死人”,“烂”,“破”……,在语言交流中,只要是用这些词去“生动”很容易误解。(这方面的例子大家知道的太多。)
5. 南京方言中词的主动态,还是被动态,尽管有专门的词去表示,由于常被省略而被误解。这就和大伙儿提到的“木古”(我没用“骨”字,是因为南京方言中“骨”用在贬义的地方多,我就取个中性一点的词。)即可以指主语的主动行为,又可以被“木古”了。还有:“糊弄”,“热烘”都有表示主动或被动的双重含意。
6. 南京方言要表示文明程度,是靠不同的“生动语式”和“句尾语气词”的变化而决定的。要么是引经据典,说出话来“像开瓷器店的 —— 一套一套的”(在我收集的香烟洋画中,就有不少,后附几张。)给人感觉“文绉绉”的,要么用“有丰富含义,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语气词”, 所以听起来有一种“嗲”的感觉,如果没听准,就可能误解。我举一个词“啵”,南京方言用不同的声调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他是老板啵?”(一般提问,相当于“是不是”);“他是老板啵?” (让人肯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对方一般回答“是的”,对方一般不可否认)“我说他是老板啵!”(提醒对方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对的。说话的人有点洋洋得意)比如“喽”放在词尾,就有反问,祈使,提醒,敦促,对发生的事无可奈何等含义。
7. 南京方言中的辅音音素比正规的普通话少,很多音素是混用,杂用;如: Shi 和 Si混用,N和 L 不分;而有些辅音在普通话里没有的,甚至有的元音也发生变化,这样让人听起来就容易不知所云。加之南京方言中的很多常用语与北方忌讳用语的发音相同或接近,这样也容易造成误会。
任何一种文明的语言都是建立在对话双方的平等,尊重,宽容,善意,取悦的基础上,所以南京话一直在演变,一直在跟着时代变,在南京方言总是按照:老南京话→ 新南京话 → 新潮南京话的这种模式在的发展。很多不符合社会发展中的词和表达方法自然会被淘汰,而那些精华部分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举个小例子为南京话自豪一把吧。有一位小时候在南京生活过的美国经济学家,在他的一本关于营销学理论的论著中,讲了他小时候在南京深巷菜市场里,看到的老太太的砍价艺术,大意如下:这位老太太是位砍价的高手,她几乎运用了全部的现代科学的营销理论。这位老太太对卖菜的商贩,挺着腰板,大声说:“咳!这点儿蔫青菜几分钱包罗。”专家细解了这句话:“咳”: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给人一种救世主的感觉; “这点儿”告诉对方我是大卖户,对你眼前这些菜还看不上眼,就事论事谈这堆菜的买卖。“青菜”点明具体要交易的物品。“蔫”指出对方商品质量的致命缺陷,即使不是那样,作一些贬低是必要的,表明自己是内行。“几分钱”(估计那时候货币单位不是分角元,因为法语用的是生丁)指出了讨价还价的价格范围:在一角以内,避免漫天要价。“包罗”这是指眼前谈到的全部商品,也就是商品的量单位。这句话包含了商业谈判的心理和技巧:一定要自信,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内行;能一眼指出对方商品的不足之处,是对方减少信心,再就是价格的范围,当然必须低于市场价,也要在对方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最后确定商品的量单位。合理地运用好着几点就能进行好任何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