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霞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09-15 20:34: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数战侠组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济渎路学校小学部 吕艳霞
教学目标:
1、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
3、通过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
[教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得太高,不应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全拿到一节课上来研究,还是遵循教材的编排分成两课时合适。]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19×19 645×6 66×30 8×205 7×460
[设计意图:本节新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等旧知的基础之上,唤起学生的旧知可有效迁移到新知的探究中。新知的探究包括多种情况(因数没有0的,因数末尾有0的,因数中间有0的),这与学生已有的旧知恰恰是相“匹配”的,因此复习时我有意选择了几种不同的情况,为新知的出炉铺路搭桥。]
[教后反思:课前设计复习题重点考虑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所有情况,并没有顾及所用时间的长短。谁知看了视频,发现这段竟用了10分钟之久,原来学生卡在了口算上,他们的乘法口诀及20以内的口算加法不够熟练,笔算方法倒是掌握得还不错。]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笔算乘法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原本想复习之后直接出示一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习题让学生尝试完成,可考虑到这样做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恐成了纯粹的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借助书中的情境引出本节所要探究的内容。]
(1)学生口列算式,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重在理解题意,弄清条件间的关系。经常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可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笔算
师:这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你能笔算出来吗?先试试吧!
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做法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尝试,教师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而且利于发现学生的困惑,从而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后反思:正如事先预设的一样,学生模仿之前的笔算方法较轻松地完成了。只是张焕卓别出心裁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145
×12 +48
1740 +12
他解释道:12×5=60,12×4=48,12×1=12,不过一定要注意这三个数应该这样对齐(见上右)。
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独特,不得不令人佩服。]
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师挑选典型做法全班交流。
[教后反思:受数字大的影响,学生还是在口算部分耽误了不少时间,用时10分钟。建议减少数字,把重点放在检测学生的计算方法上。]
(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情况
出示:360×25 107×90
学生尝试,师挑选代表性的做法全班交流,突出因数末尾有0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即: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一个因数中间的0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得0,所以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写在相应数位上,再继续乘下去。
[设计意图:这两种类型是非常容易错的,放手让学生尝试,教师就有充分发现学生思维障碍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
[教后反思:此环节“纠缠”了很长时间(具体见下面的教学反思部分),这出乎我的意料。是学生旧知不扎实?还是运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不行?毕竟迁移也是要方法的。]
练习;
182×47
[设计意图:把三种情况混合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对于他们笔算的熟练度及灵活度都是一个很好地训练。]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不要想当然地去思考和和处理问题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有感
吕艳霞
本次公开课要求上计算课,我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一课时。
说是第一课时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按照教材编排,本内容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第二课时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情况(因数末尾有0或中间有0)。
但从计算方法来看,无论是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都与三年级时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只不过数位多了而已。考虑到三年级时学生学习的笔算方法还是很不错的,加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情况没有什么可学,所以我大胆地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到了一课时。
效果如何呢?
课始我通过复习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知。
复习进行地很顺利。例1关于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如同事先预设的一样一路“畅通无阻”。但接下来的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却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请看:
(片断)
尝试:160×25=
做法一: 做法二: 做法三:
160 160 160
×25 ×25 ×25
800 800 80
32
4000 4000 4000
师:这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做法,你同意哪种不同意哪种,请发表自已的意见。
生1:我同意第二种,因为160和25这两个因数相同数位上的数都对齐了,其余两种没有对齐。
(看来学生把“特殊情况”给忘了。我想再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
师: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下面一片附合声,还有一些人在不住地摇头,以坚定自已“没有”的观点。看来,得引导了。)
师:同学们,在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碰到一个因数末尾有0时我们怎么办呀?
生2:哦!我想起来了,第二种可以但不简便,简便的写法是把0前面的数位对齐。
师:真好,那另外两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
生3:第一种是把160末尾的0先移下来(见红色部分的第一个0),再移下来(见红色部分的第二个0)。第三种只在结果处把160末尾的0移了下来(见红色部分的0)。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认为哪种正确呢?
(生3犹豫不决,再看其他学生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再次引导)
师(指着复习题66×30和7×460的竖式):想想在计算时我们是怎么处理因数末尾的0呢?
(学生没有反应,包括脑子最快的刘振凯竟然也没有反应。)
师:无论是66×30还是7×460,计算过程中我们考虑0了吗?(生茫然)
(这句话我也觉得说得有问题,可就是不知该怎么表达。)
师:是不是只在计算的结果处才考虑0了呢?(生茫然)
(再次感觉到语言表达不到位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至此,我不得不喋喋不休地讲,直至告诉学生方法三是最简便而且正确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遗憾中结束了。
很多时候,我总是习惯于用自已的思维去想学生,去想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给教师带来很大便利,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