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培”课堂实录系列:《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王青梅
(2011-04-21 09:36: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发现》 |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课堂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所用班级:西关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王青梅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回忆、整理所学知识,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⑵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
因为平时讲课总是新授课,对于复习课从来没有认真准备过,基本上就是回顾主要内容,然后做做练习,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再进一步查漏补缺。所以,在借班上课,又是近几年没有教过的课,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一点把握的复习课,我一下子有点蒙。为了不出大错,我把目标定位于回顾、整理,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使之形成体系,并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课前交流:
询问学生是几班的,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又问学生最后一节课感到累吗?饿不饿?然后让学生唱歌,自己也跟着唱。
反思:
我不太会做课前的沟通与交流,这跟平时的习惯有关,一上课总是直入主题,而这次借班上课,又是最后一节课,我在仓促之中,就以闲话家常的形式与学生聊了几句,然后通过唱歌让学生振奋精神,放松心情,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准备与缓冲的机会。
二、回顾与整理:
1、引入:
出示手里的圆珠笔,让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圆锥。
问:谁能说说圆珠笔上哪一部分是圆柱,哪一部分是圆锥?
一学生回答后,追问:黄色部分都是圆锥吗?
另一男生回答:黄色部分的上部有一个凹进去的地方,它不是圆锥。
师:那它还是一个标准的圆锥吗?
指出这一部分是一个近似的圆锥,有时候要把生活与科学区别对待。
反思:
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出本节内容《圆柱与圆锥》,因为没有教具,临时就利用手中的笔发挥一下,由于笔本身不是标准的圆柱与圆锥,也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严谨区别的习惯,特别强调“近似”的圆锥。
2、圆柱与圆锥的组成及特征:
师:谁来说说圆柱由几部分组成?
一生回答:底面和侧面两部分。板书:底面
再问:有几个底面?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两个圆形,周长、面积都相等。板书:完全一样
师:圆锥的组成呢?
生:一个底面一个侧面。板书:底面
师:我们着重说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及特征,谁来说说它们的侧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一生回答:侧面是曲面。教师重复学生的话,板书:曲面
反思:
教学中对圆柱与圆锥的组成及特征重复太多,其实这是比较简单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回顾与整理,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为后面的练习应用作保证。还有一点,由于老师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话,结果把“曲面”由一声变成了三声,当听到有老师交流时才意识到,可已经晚了,也没有及时改正过来,出现一个错误。
3、练习:
指出哪个图形是圆柱,哪个图形是圆锥?为什么?(图略)
学生观察4个图形,指出圆柱与圆锥,并进一步明确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反思:
图是自己临时画的,在纸上看起来挺标准,放到投影仪上却惨不忍睹,因为那些细小的差别被数倍放大,一时让我以为出了什么问题。没办法,只好引导学生指出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不是圆柱,如果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圆柱,让学生注意细节。这都是教师备课时的疏忽,考虑不周。
4、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师:今天早上,由于走得匆忙,老师连饭都没顾上吃,只是随手拿了一瓶八宝粥,吃完后,我想到了两个问题:做一个八宝粥瓶子需要多少铁皮?一个瓶子里能装多少八宝粥呢?你知道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的吗?
一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求瓶子的表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瓶子里能装多少毫升的八宝粥。师追问:实际上是求它的什么?生补充,容积。
师引导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的关系。板书:表面积
小练习:瓶子的底面直径是5CM,高是12CM,求它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一女生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并追问每一步的计算思路。
师:有不同意见吗?
一男生:我认为它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因为它的上面是一个塑料盖,不是铁皮。
在学生交流后指出有两个底面。师表扬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鼓励同学们要敢于发言,敢想敢说。
学生完成第二个问题(铁皮忽略不计),实际上是计算圆柱的体积。指名回答,并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反思:
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想让学生区别什么是表面积,什么是体积,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计划中是要重点练习的,可感觉时间有点紧迫,就改为第一题只列式不计算,第二题计算。这里的时间有很大程度的浪费,教师总怕学生不会、不懂,一再地强调、追问计算的过程与思路,实际上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完全不需要这么小心翼翼、唠唠叨叨。
5、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
师:关于圆锥我们已经会计算它的什么量?(生齐答体积)
它的表面积你为什么不会计算呢?问题出在哪?
一女生指出,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扇形不规则,我们不会计算。
师指出扇形也是规则图形,这部分知识上初中后会学习。
追问:只让你说出圆锥的表面积怎么算,不要求计算,你会吗?
生答底面积加上侧面积,师引导归纳物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所有面的面积相加。
师: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谁来说说公式?
一女生说出公式,但是太复杂,另一男生上台补充,又出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书写规则,得出最简练的公式。
小练习: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它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互相检查,并指名汇报,指出单位的对应。
问:谁和他做的不一样?
生指出式子的顺序不一样,明确数字的顺序不同没有关系。
又一生说自己忘乘1/3,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回顾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间的关系。
反思:
为了使知识系统化,在这里有意询问学生圆锥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当他们指出困难后,引导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含义,得出物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思路,为以后学生做准备。但这里又犯了一个老毛病,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想全部纠正,于是对每一点都纠缠不休,就一个体积公式,又因为书写的问题耽误半天时间。而且教师总不舍得放手,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拉动学生,感觉费力。
三、综合应用:
如果要把刚才那个圆锥形零件改做为一个圆柱形的零件,要求高仍是12厘米,那它的底面积应该是多少呢?
教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有的无从下手,有的思路不对,有的随便乱做。感觉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
引导分析:在零件的转化过程中,关键一点是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明确体积不变,形状改变。
学生重新计算,教师再次强调体积不变。
指名学生叙述自己的方法,指出结果除不下的用分数表示。
反思:
预想中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完成的,没想到学生却搞不懂,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教师只好站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让学生明白在改变的过程中体积是不变的,根据这一关键点,明白原来的圆锥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的变化,解决新问题,求出圆柱的底面积。这是对学生基础的不熟悉,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凭着自己的主观猜想去设计题目,结果出现偏差。不过学生能够弄清问题的关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有收获的。
四、结束课堂:
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教师收得太紧,问题重复太多,造成时间的浪费,最后的小结是在不是结尾的时候结的尾,肯定是一个失败的结尾。
总结:
由于教师自己的准备不足,对复习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心中没谱,抓不住课堂的核心问题,不能够有效的、简洁的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所学知识与重点,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回顾与整理,掌握复习的方法,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综合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能力的形成提高,致使课堂教学拖拉、冗长,面面俱到,又没有突出重点,让人感觉疲惫,没有新意。看到自己的课上成这种情况,真的感到很难受,觉得浪费了学生一节宝贵的时间,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更多收获。这也提醒我以后不要只会上新授课,对于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怎么上也要积极探索,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最有效地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在平时的复习课上教师基本上都是只教知识,只教学生计算公式,这其实很简单。教师靠机械重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靠死记硬背学数学,靠“题海战术”练技能,考试也会比较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却没有真正增强。只有让学生感悟到了数学思想,遇到同质异形问题才不会无从下手,遇到新情景下的新问题,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在反思中我逐渐明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为增长学生的智慧而教,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因为数学知识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更重要,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手段,思想才是本质,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以后的课堂还需要下大力所改进,自己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极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