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摸鱼儿
摸鱼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66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教知与行(三)

(2007-06-06 23:18:19)

    前一段谈到想给闹闹再报个班可是有些犹豫.

    真妮说:如果有点犹豫,就说明这事有点勉强。即使是打基础,闹闹也还是太小了。现在国外对于孩子三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

 

    真妮在美国,她家小公子比闹闹略大一点,自然也会关注到这个方面.所以她说到的这个"否定说"令我一时颇觉莫所是从.因为我是比较能接受零到三岁的早期教育的,虽然实践得少,理论上是认可的。

    当然,有这么一说,也相对让我觉得很轻松.好像可以为自己的大撒把找一个当然的借口了.早教知与行(三)

 

    但是,有一个结,并没有打开!

    那就是,既然事实上发生了很多例坚持0-3岁早期教育并成效卓然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否定呢?这个否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什么?

 

    直到看了孙瑞雪在央视一个节目的譬解我才有所悟~~~

    作为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专家的孙瑞雪认为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除了有一个可以触摸的有生命力的个体,还携带有一个用于探索追寻的精神密码,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只有这个密码能告诉他(她)干什么,所以他(她)要不断地破解这个密码。

 

    当我们试图填充一些知识给空白状态的孩子:你在看什么呢?宝宝,来,跟妈妈来看,学,这是一,一是个棒棒。

 

    如果我们反复这样做的时候,就把这个密码跟他(她)分离开了。我们说的这个精神密码,指的是什么?就是人的潜力,我们把它越分离得远,这个越没有自我的人,他的生命状态就越差。头六年儿童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她)的有生命力的实体和他的精神密码完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她)就在干这个事情。

 

    那么目前国外对0-3岁的早期教育开始持否定态度,也跟孙瑞雪的这个比喻有着某种暗合吧!

 

    前面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成长之屋 用"三大印刻"(语言印刻 文字印刻情境印刻)推动孩子爱读书.都是把新生儿作为一个精神空白等待填充的这么一个生命体.相当于认为婴儿初生阶段只有生命体的物质存在,而精神一片空白.所以在喂哺物质食粮的同时,在空白的精神囊括中也该塞入一些精神食粮.

    但是如此一来,孙瑞雪提到的精神密码就被迫与婴儿的生命实体分离了.

    我是这样来分别理解这多少相悖的两种早期教育理论的.

 

    相当于说一个孩子,如果让他自己在探索追寻中一个一个破解自己携带的精神密码,那么他也许最终发现他在究理溯源上有更深刻的着迷和理解,如此加上后天学习,他会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家!

    但是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些,强行在他的出生以及最初的成长中给他的精神囊括大量送入文学的,艺术的什么~~他的精神密码被迫与他分离.他成为一个被填鸭了很多文学艺术原料的人,因为太多了,使得他在艺术方面也终于有成!

 

    可是父母不觉中 断送了一个天才的科学家!

 

    并且"我们把它越分离得远,这个越没有自我的人,他的生命状态就越差。"

    所以,很可能,这个在某一领域实际有成的人精神状态很差,换言之,他的精神不够快乐!而且他不懂自己为什么不够快乐?

    他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妈妈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