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校园生活女作家阎延文母校人大附中演讲 |
青年女作家阎延文回母校演讲
|
|
发布时间: 2006-10-31
22:18 光明网
|
|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59110301030232811091.jpg 作家阎延文(中)回到母校演讲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001103010303093270202.jpg 本网讯(记者郑炜) 在会上,阎延文谈起了自己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台湾三部曲”。三部作品包括《台湾风云》、《沧海神话》和《青史青山》总计140万字。第一部《台湾风云》写了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宁愿人人战死也不愿割让台湾的悲壮故事。阎延文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此时已经开始,台湾是当时抗日的正面战场。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品很少,反映台湾正面战场的几乎是空白。阎延文说,她希望用小说“台湾三部曲”来书写民族的百年沧桑,弥补这个遗憾。 阎延文说,从书本中可能熟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大陆战场,但对台湾抗日战场的了解较少。其实,台湾抗日是一段真正的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从1895年6月至10月,在四个半月的保台抗战中,台湾军民大小激战一百多仗,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两千多人,这个数字是甲午战争大陆战场日军伤亡总数的两倍。日本皇室代表、北白川能久中将,陆军少将山根信成等高级将领纷纷抛尸台湾,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只有大刀、土枪,没有粮饷,也没有预备队的普通台湾百姓,这无疑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我被这段历史所驱动,因而写下了《台湾风云》。这是1895年的台湾,距大陆全面抗日还有42年,距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还有36年。台湾抗日与大陆抗日一脉相承,最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的血气和铮铮铁骨。 阎延文在小说创作中描写了很多清代赴台名臣。她说,在近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如著名的大师胡适的父亲胡传,1889年到台湾任台南盐务后,积弊一清,盐务大有起色。1893年任台湾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领镇海后军各营屯。在台东州为官期间,奖励农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职,整顿营务,巩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军事方面。从这些记录里,不但可以看出清代末年政治和军事的一部分情形,也可以知道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于时局的态度,以及一个实事求是的读书人对于改进政治的措施。这些理想,虽因台湾割让日本而未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近代中国边疆的开发史上,其事迹足以名垂青史。胡传在台湾达到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又比如谭嗣同的哥哥谭嗣乡及梁启超等,都为台湾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向阎延文提问,如:您对目前内地精神灵魂与台湾的精神灵魂是渐行渐近的吗?日本对台湾的想法?内地和台湾文化上有哪些差异?最喜欢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等等。阎延文都一一给了详尽的回答。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001103010303515152143.jpg 校长刘彭芝(当年的班主任)向阎延文赠书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001103010303921308844.jpg 学生代表向学长阎延文赠送校内刊物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011103010303343169315.jpg 倾听讲座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011103010303781218126.jpg 接受校内小记者采访 http://www.gmw.cn/images/2006-11/01/xin_371103010311234978012.jpg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