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在做事业——见“农历中的科学”团队的工作手记

(2024-03-30 11:29:07)
分类: 行走札记

我们在做事业

——见“农历中的科学”团队的工作手记

 

写在前面:教学一线中有众多平凡的教师和平凡的小事,老师们总觉得司空见惯了,所以,如果没有人问及他们,他们总是匆匆而过,往返于教室、办公室、餐厅之间,重复着每一天。所幸,我有了与一线教师们接触的机会,还有一点文字记录的能力,我很想把他们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通过我个人的公众号发出除去,当然,这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以便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的教师,认识我们教师,形成一个观察教育,了解教师的一个小窗口。系列文章以“一线”命名,主标题统一为教师交流中的某一句话,副标题统一为“工作手记”。

 

329日早上,开完中心校项目组负责人的碰头会,开车去北石学校见“农历中的科学”核心团队。

说起“农历中的科学”这件事情,很偶然,一个月前,也就是227日下午,到中心校报到的当天下午与卫东老师一起先去北勋小学调研,之后,还有一点时间,便就近去了北石小学。

小学很小,是当时集资助学时期修建的村小,像这样的村小现在很多已经弃之不用,而城区的村小多数升级改造,成了新式学校。学校一栋三层的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旁边跨院原来是村委会的地方,跨院与教学楼中间还有一个大舞台,是村里逢年过节集中开会或演出的地方。后来,村委会搬出去,两层小楼改造成教师的住室。

全校不到60个学生,但跨六个班级,即便每个班只开设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也要十多个教师,何况目前需要开始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劳动、思政、综合实践等。这样算下来,学校越小,越耗费师资,其管理与运行成本越高。其实,全市像这样的1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不在少数,这是人口减少和迁移的必然结果。

教室与办公室都配备了空调,这是镇政府的标配,在全市属于一流的,但学校办公经费不充裕,所有教师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校长是没有独立办公室的,要么在自己的住室,要么是在集广播室、财务室于一体的一间屋子里。

当时,我到学校的时候,李校长正在与同事商议延迟服务的课程设计,想每周抽出时间让全体孩子做些科学小实验,以弥补科学课的不足。我很支持他们的想法,同时建议找一些可以就地取材,简便实用,安全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要符合农村条件。我们不能总强调条件的限制,很多科学实验未必都是来自高端的实验室,很多时候就是源于我们的生活和观察,从这一点看,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更有基础,更有条件。

李校长他们很用心,随后在惊蛰的节气时做了一期“当科学邂逅农历”的惊蛰节气的实验。实验活动设计了1.惊蛰的诗词诵读2.苏醒的动物实验——会动的毛毛虫;3.饮食制作;4.黄豆的变化观察记录等几个环节。

他们把实验活动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发布之后,我才知道。看完整个图文信息后,建议李校长把主题改为“农历中的科学”,以此突出农历的主体地位。因为,中国作为农耕的国家,粮食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就需要气候学,物候学,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验,古人总结了二十四节气这个中国最为重要的气象学的规则,这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古人智慧,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并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这些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实现传统气象学与现代科学的有机融合。

上述的意见与李校长团队很快达成了共识,从第二期“春分”开始,便使用了“农历中的科学”主题。同时,我与其他五所小学的校长逐一沟通,建议一同参与“农历中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一起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动起手来,在科学实验与集体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五个校长都很赞同,于是,我们便成立了以中心校黎明同志牵头,由李校长团队负责的“农历中的科学”综合实践团队。

今天,也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后的一个月之后,再次来到学校,要见一下“科学实验”团队的具体设计者:原玉慧和赵娇娇,这两位青年教师。

李校长在大课间的时候,请来两位青年教师。李校长的“办公室”是一个斗室,只能放下两把凳子,后来又拿来两把小凳子,勉强坐下四个人,马校长想给我们拍照,需要站在门外面,选角度。就是在这样局促的斗室里,听两位老师讲他们科学实验设计的初衷和操作中间的故事:

原老师毕业于上海的一所211大学,理工科出身。说话很有条理,对于科学实验的设计很有课程意识,她是从初中的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的知识体系中找实验的选点。同时要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和与节气的匹配性。听完她设计的即将实施的“清明”实验的设想之后,再听她将惊蛰的实验故事:她借鉴设计了“会动的毛毛虫”的实验,用餐巾纸做成毛毛虫的样子,把他们放置在树叶中间,稍微加入一点水,团状的“毛毛虫”就长大,舒展开来——它们慢慢苏醒了。这就是所谓的惊蛰万物苏醒,动物结束冬眠,开始一年新的生活。

在实验中,原老师发现一个平时讨厌读书的孩子,在他的观察记录表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毛毛虫苏醒了,我也该苏醒了。

在实验活动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孩子像换了一个人,各个方面都很积极,真像“苏醒后的毛毛虫”,他在成长!

赵老师毕业于省内的一所知名的理工科大学,也教数学课,按照两人的分工,一人设计一个节气的实验,赵老师设计的是“春分”的“竖蛋”的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了解春分,诵读春分的诗词;2.进行春分竖蛋动手实践;3.动手煮鸡蛋,做春饼。春分当天上午,已经过了春分的时刻,同学都没有把生鸡蛋立在桌面上。上午的实验全部失败。但大家不甘心,下午接着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使出浑身的解数,遴选了各种适合竖起的鸡蛋,场景既紧张,又有趣,果然,有人把鸡蛋立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或许是时令的关系,过了春分那个时刻之后,鸡蛋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上午的失败也情有可原。实验也有失败的,比如破了鸡蛋,我们有不能浪费,于是,大家开始炒鸡蛋,做春饼,卷着土豆丝,在学校的厨房里,大家一起动手,做美食。民以食为天,农耕的中国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有饭吃,于是,实验再次回到了吃饭的“原点”。孩子在动手实践和做饭的过程中,他们很兴奋,几乎人人参与,个个争先。我们做实验的老师,真有一种“做事业”的自豪......

听了两位老师幸福的讲述,我建议她们把刚才的讲述记录下来,以“科学背后的故事”为主题,把每一个实验活动的点滴最后整理下来,这些得失与喜悦的极为宝贵的,也是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很可能,我们的一次实验所创设的教育契机就改变了某个孩子的一生,当若干年,一个做了院士、做科学家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他们也许把这次实验活动当做自己人生最为宝贵的一课,他们会永远感谢你们的。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们的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变革,但几千年的教育惯性是很难用百年的时间彻底扭转的。比如中国千年的读经教育,就是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注重记忆,缺乏实操。这些烙印在今天的教育仍然非常突出,比如我们的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读经式的,总是先背诵公式、基本概念、关键知识点,极少是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得出基本公式,基本概念和关键知识点的,为什么呢?一是我们的教育惯性所致,二是课程过多,课时有限,条件所限无法做到先实验,再记忆的基本教学规律。另外,我们的科学课的师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突破就是用综合实践的方式,在课余时间,特别是课后延迟服务的时段,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做动手中学习观察,学会合作,学会记录,学会表达等等,总之一句话,我们应该把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相互包容的教育磁场,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性教育。这就是目前国家提出的跨学科主题性学习。

以往我们单科的课程设计与学习活动,利弊各半,利就是可以系统地掌握学习一门学科,可以学的很深入;弊端就是,很多学科知识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特别是学科学习越是深入的时候,需要调取的知识就越广泛,这对一个人综合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是一个考验。对于义务教育而言,为什么开始这么多的课程,就是这样原因。但在课程不断增设,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而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它兼容了语文的诗词、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数学的统计与分析、劳动的烹饪与操作、思政的传统文化教育等等。因此,我们只要选准了这个点,就要坚持下去,用百倍的信心和韧劲坚持做好,这不是一件小事,不是几十个孩子课后延迟服务的小事,而是为我们农村学校,甚至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在探路,在尝试,在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与行动培育未来的科学家和建设者。

大家交流的很通畅,很尽兴,并没有把课后深夜的加班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反而她们觉得在做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这件事情具有使命感。其实,何止是做学科实验,我们千百教师每一天点滴的工作,每晚深夜的备课与批改都是伟大而平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家都在做这极具使命的大事业。

向一线的所有教师们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