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专业读写助力教师发展

(2023-03-14 16:30:23)
分类: 苏氏阿莫

以专业读写助力教师发展

(代序)

 

师的发展取决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课堂教实践活动的研究,二是育理论书籍的有效阅读。两个要素看似并列,其实不然,因为,教师的行为取决于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有受限于个人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的专业阅读质量将直接影响教育实践与效果。因此,把教育经典阅读作为发展教师的一个核心便成了当下发展教师的一个重要共识。那么,在众多的教书籍中,选择哪些书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基础书目呢?这类有,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的建议》应该列为首选理由有三:

一,他是教育实践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做为一名半路出身的(他在卫国战争负伤复员,康复后,经过刻苦学校,获得大专学历并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他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让一个村学校逐渐成为20世纪苏联教育的一个典范,并且成为全世界素育的示范基地。从这点上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源于他深厚的教育实践,并且经过时间的检验,“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二,他是教育理论的大家。我在读现代中国很多教育家的专著他们总绕不开一个人——苏霍姆林斯基。纵观一线众多的教学名师的成长历程,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不同成长阶段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滋养。这一点,无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还是《帕夫雷什中学》中都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育人规律的恪守与敬畏。特别是《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1977年首印至今,以通俗的语言和鲜活的教育故事,早已成为我国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读之书。

三,符合现代教师的阅读习惯。这本书100条单独成篇的“建议”组成,不像他的《帕夫雷什中学》那样几十页一个专的长篇描也不像他的《相信孩子》那样拟定几个育人概念进行分类阐更不像他的《育人三部曲》那样一本书写一个命题。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特意在其宝贵的教育实践中,选择了100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以“建议”的方式与读者谈心,这种独特的表述形式很适合现代教师的阅读。

这部书不太厚,但如何读好,读透,并使之成校正自己教育观,修正自己教育行为的标尺,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依据我们的阅读实践,这里简要谈一下此类经典书籍的阅读方式

首先要边读边写。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的时候,在自己感兴趣、有同感、困惑、读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出来,并写出自己困惑、问题或感受批注的内容不限,字数不限,随读随写。全文读完后,选取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进行总评,这样既达到疏文纲要之目的,又能以对话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次要边读边做。也就本书呈现的“还原式”阅读。所谓“还原”阅读:即尽量在阅读经典中发现顾或自己教学活动与之相近的学故事,以此来推敲书中观点的可信度读以致用是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不少人,读书都有这种感受——书中说的很好,但不现实。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家不可能生活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中,这就需要我们调用各自的经验去揣摩和假设书中叙述的可能性。不可认,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拿来可用的,甚至有很多经验是不能拿来直接嫁接的,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成为教师拒绝阅读的理由,相反,教师要用自的课堂,用自己的实践去印证各种教育观点,特别是当下经常流行的教育主张,以求它们的理性和科学性,本读名家建议,写教育故事编印的一个初衷和尝试,就是想通过这种济源市区域教师专业共读,共写的历程,为全国教师的阅读与写作呈现一种新形式。


当然,如果想真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自己关注的教育现象为核心,以宽泛深厚的阅读积淀去不断构建自己的识体系,来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辨别力和教育敏感度。长此以往,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会越来越对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大家无序阅读中逐渐解脱出来,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体系的经典阅读的受益者

 

书中的100个教育故事是济源市近年来在名师培育工程、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师工作坊平台建设中开展专业共读、共写的一个缩影。这种以慢阅读,深写作的专业共读共写方式,已经成为济源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济源新入职教师的必修课。教育理论的系统阅读和深度思考,为教师的课堂实践与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区域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