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11苏秦列传共读问题的应答

(2022-11-14 16:56:26)
分类: 闲聊经典


 

1. 苏秦列传为何要写苏代呢?(李春艳)

回应:司马迁要选择战国时期两类人物进行系统梳理,一类是主张联合抗秦的,一类是主张依秦自保的。此类人物被人称之为纵横家。纵指南北,主张联合;横指东西,主张依秦。苏氏兄弟属于合纵派,因此被归为一个列传之中。当然,关于苏代与苏秦的关系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史记》列传系列中,不少篇目是以一个人的姓名为统领,但作者也会囊括不少与之有关联的人物一并放入其中。关于苏代一节,除去上述原因外,在结构和逻辑上也有紧密关系。比如苏秦死后,合纵几乎破裂,但在这种逆境中,苏代仍凭借自己的智慧,维持一定程度的合纵联盟,显示其高明的智慧和才华。

2-4(张亚琴)

2. 苏秦游说各国时,心中有先后顺序没,是不是走哪算哪?

回应:《史记》不少篇目取材与《战国策》。这部书的内容来源复杂,后被编辑成书。关于苏秦游说各国的内容散见与各国国策之中。司马迁以《战国策》为依据,参照其他资料,进行编纂,排出了序列,正如其在文中所言“列其行事,此其时序”。可见,苏秦游说各国的次序是被司马迁设计过的。当然,关于苏秦游说各国据史学家考证,多数为托词之作,文学性成分极大。

3. 苏秦游说君王成功的招数有哪些?

回应:突出各国的优势,强调联合的价值,告诫依秦的害处。

4. 文章除了直接写苏秦游说的语言外,还从哪些方面突出其才能?

回应:语言就是才能的表现之一。或者说才能主要的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苏秦等这些纵横家都有一些共性的才能,主要是对诸侯各国的优劣趋势研究的很透彻,比如国情、民众、兵力、地理、外交、上层的关联、国家之间的关系密疏远近等。

 

5. “合纵”一定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当时战国七雄争霸的现状,是否有更好地方法?(吕艳霞)

回应:所谓的方法取决于目的。要看大家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在此前提下才能说方法的问题。合纵本身是维持各国的现有利益,是因为秦国通过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起来。反观中原诸侯国,他们并没有安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没有那个国王系统地进行富国强兵,或者说有几代国王都励精图治,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国如此,楚国如此,魏国如此,赵国如此,燕国也是如此。他们国家中都出现过优秀的人才,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多是昙花一现,又回到迂腐、愚蠢的国家管理之中,这种仅凭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行不通的,自己不强大,再怎么联合也保护不了自己的利益。

 

6. 苏秦合纵六国成功,“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一纸合约书吓退秦国十五年,事实应该不会这样简单吧?(吴晓)

回应:艺术的夸张,历史的错误,但在文章艺术的表现上是极其精彩的。

 

7. 看苏秦在六个国的合纵话术,看似不同,有没有话术的共同之处?主要是从几个方面劝说的?(李春华)

回应:与问题3相似。

8-10(李世云)

8. 苏秦年轻时在外游历多年却无所作为,受到家人的嘲笑。而他又是怎样从嘲笑声中奋起,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回应:这段内容是司马迁单独创作的,因为,除去《史记》的记录之外,没有其他材料证明苏秦有这样的经历。司马迁只所以这样写,其实表达了一种逆境奋起,自立自强的向上精神,同时也揭露了人们之间的世俗丑陋与势利小人。

 

9. 苏秦的说话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回应:先声夺人,气势如虹,逻辑缜密,层次分明。

 

10. 为什么苏秦说自己的遭遇和这个事情(妾为了保全主父与主母而甘愿自己主动犯错受罪)是类似的。他们中间的关联和类比关系是什么?

回应:在苏秦在燕国受到不信任,向燕王讲了三个儒生及妻子毒杀丈夫的故事,以此提示燕王,自己不会想那些迂腐的儒生一样只为为了所谓的孝道,不离家一步。为了所有的谦逊和信任丢掉自己的姓名来换取身后的名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个人,而非为了国家。但我苏秦即便付出很多,仍不免会像那个故意摔破毒药碗的小妾一样受到惩罚。表明当时的纵横家已经摆脱所有儒家的思想束缚,具有一定的开拓与牺牲精神。

11-13(杨凤萍)

11. 作者写苏秦,只写他言语及成名前后他人态度的对比,然后就写他死以后的事与苏代,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回应:首先问题描述不太清晰。大体应该与问题1相似。

12. 作为纵横家的苏秦,先想到的是助秦国称帝而治,被秦拒绝后方以燕为切入口搞合纵,说明合纵敌秦只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秦势力之强,合纵难度之大?对刻划苏秦纵横家的形象也更有利?

回应:我们应该有稍微大一点的阅读视野和思考。按本文所述。苏秦如果在秦国收到重用,他一定是帮着秦国进行连横的。但没有得到秦国的信任,只能去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比较弱小,只能用合纵的办法来应对。

 

13. 苏洵《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各国以亲强秦求自保,又相互攻伐,纷争不断,要把六个不同且彼此消长的利益体撮合到一起,用一个模糊只求自保的弱小目标来捆绑,可见合纵难度之大,苏秦有这样的预见吗?

回应:苏秦游说各国有极大的虚构性,苏洵的的《六国论》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14. 苏秦向各国游说时,溢美之词中明显有夸张的成分,为什么各诸侯国能听信苏秦的游说?(苏秦合纵之言辞为什么能成功?)

回应:要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一定要有策略和方法,要提出真实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方法,达到合理的目的,从这三点看,苏秦游说列国都达到了该目的。反观另一位纵横家张仪,为了说散各国联合,依附于秦,正好反说各国联合的坏处,挑拨离间,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从纵横家的言说可以看出,只要理由重复,让人信服,让他人采纳自己的建议,这才是关键。

 

15. 本文名为《苏秦列传》,苏秦死后,为什么还要写他的弟弟苏代苏厉的经历?回应:与问题1雷同。

16-17(常亚歌)

16.从哪几处可以证明《苏秦列传》是艺术创作而非史实。

回应:有很多处可以证明,这里仅举苏秦游说秦王时说,“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当时“秦孝公卒”应该在公元前338年,而秦国拥有巴蜀之地,则在公元前316年,两者相差22年,文中的叙述应该是秦惠王“方诛商鞅”,显然时间是不对的。这应该的假托之作。

 

16. 从文中设定的局势分析,苏秦的合纵计策的关键是说服哪个诸侯国,原因是什么。

回应:当时各国之间都多有联姻,比如秦与燕国,与出国,与魏国,与赵国等等,这种联姻是维系各国利益平衡的稳定器。当时秦国已经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因此,与千里之外的燕国的联姻是比较稳定的,秦惠王曾派出自己的嫡公主远嫁燕王。苏秦先去说服燕国,其实是破秦国的外援。然后再游说赵国,赵国是合纵的关键,首先赵国兵力强大,可以与秦国抗衡,其次,两国相邻,利益冲突严重,而与赵国相邻的魏国和韩国国力下降,有依附秦国的趋势,因此,稳定住赵国是合纵的关键。再次,楚国与秦国既联姻,又交兵,处于摇摆状态。楚国基本的原则应该中立,最好加入合纵,这样秦国面对合纵的局面才能形成,而这个合纵的局面看,赵国是一个核心,因此,苏秦对赵国的游说篇幅比较长,也破费周折。

 

17-19(范康康)

17. 为何恐怕秦打赵就激张仪入秦?

回应:虚构情节,详细见《张仪列传》。史料证明,张仪比苏秦早去世约26年,两人几乎没有交集。

18. .为何苏秦合纵六国,从燕王那走后,先到赵、韩再魏齐楚,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原因?

回应:与问题16相似。

19. 苏秦和苏游说时所用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应:纵横家采用的方式基本都是相同的,摆明厉害,提出建议,诱导国君。

 

20.只有一个问题:苏秦早期与张仪同为鬼谷子学生,学成后游历多年,没有换来荣华富贵,反而得到了很多的讥讽嘲笑。然后苦攻《周书阴符》,可接连在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处碰壁,一路东行,直到燕国,才得以施展抱负,最终实现六国合纵的理想。那苏秦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以“六国合纵”为初衷呢?并非如此,他在秦惠王处游说时就提出秦应该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司马迁称赞苏秦是“智有过人者”,德有可颂处,我觉得这似乎还不够全面。纵观苏氏一生,生在七国群雄割据,周礼沦丧、以强霸为尊的历史背景下,弱小的燕国给了他一处施展抱负的舞台,即使身死,也要以反间之计力助燕国。所以,苏氏身上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行:“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虽未明说,但我隐隐感觉太史公是赞许这种品行的,不知理解的是否正确?(黄婷)

回应:问题叙述有点长。司马迁是有这种写作意图的,比如在苏秦富贵前后家人对他们的态度,再比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叙述,还有苏秦与燕王的对话,用三个儒生和一个小妾的故事,反衬自己的与之不同,这些地方都明晰地看出司马迁的写作态度,要奋发向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伯乐”的帮助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其实,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一直存在的精神胎记,无法剔除。

21-31(韩燕)

21 苏秦游说赵肃侯,说赵国如果和秦国好,秦国就会削弱韩、魏,如和齐国好,齐就会削弱楚、魏,魏弱就会割河外,韩弱就会献宜阳,宜阳献出,上郡就陷入绝境,割河外就切断了上郡的交通。这个上郡是在哪里,河外、宜阳对于上郡地理位置的有什么重要性,楚国削弱,为什么说楚弱赵国则无援。

回应:受历史的变迁,战国时期的地名对现在而言应该是一个区域,关于地域范围可以参考韩兆琦评注版《史记》查询。上郡:应指今陕西绥德一带。

河外:杨伯峻 注:“河 外,指河西与河南,黄河自龙门至 华阴,自北而南, 晋都于絳,故以河西与河南为外。

宜阳: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

从地图看,上郡位于黄河以西,对于秦来说也就是河内(黄河以东,称之为河外)。如果取得了黄河以南的宜阳和河外,那么赵国的上郡就孤悬在黄河以西,极容易受到秦国的攻击而失去土地。

楚国是大国,国力远在韩国、魏国之上,是少数可以与秦抗衡的南部国度,赵国很需要这样的外援,如果秦楚联合,赵国很危险。

 

 

 

22. 结合地图讲讲秦下轵道,夺南阳,劫韩包周,据卫取卷,秦渡河逾漳,据番吾,将给赵国带来的祸患。河漳、常山、云中在哪。结合地图,分析各国的战略地位。

 

回应:轵道就是我们济源的王屋古轵道,如果秦兵控制这个太行八径最南端,随之南下攻占南阳,切断韩国与楚国的联系,整个河南中南部的韩国、魏国将被从南面包围。韩魏两国势必分兵南下,而失去对北方赵国的支援。

 

23. 除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外,还有鲁、卫、宋等一些小国家,这些小国形势怎样,是依附于大国吗。

回应:鲁国是在公元前323年被楚国灭掉的。与本文对照,应该在鲁国被灭。卫国在公元前252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因此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

宋国公元前286年,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战国时期,小国几乎没有发动战争的可能,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国,所以依附他国是很自然的。

 

 24.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在当时形势下起着什么作用。周天子赏胙给秦惠王有啥作用。

回应:周王室已经衰微,甚至依靠大国的帮助。但他仍为天下诸侯王的名义上的主子。周天子在名义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赏胙于秦王是必要的“程序”。


25.苏秦采取什么方式说服赵国。苏秦游说六国,佩六国相印,最终到底是为哪个国家服务的。苏秦在齐国当卧底,燕国得到了什么好处。

回应:所谓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保存赵国的利益,最大程度减少秦国对自己的危害。苏秦佩六国相印是没有的事情,是本文的艺术虚构。战国的说客很少从一而终的,史料看,苏秦主要在燕、齐之间穿梭。燕弱齐强,任职齐国在于避免战争,维持和平。


26. 苏秦怕秦兵打到赵国,激怒张仪去秦国有何意义。张仪主张连横,苏秦主张合从,张仪去秦国不是加速秦国攻打六国吗。

    回应:关于张仪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两者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不可能有交际。就如本文所言,苏秦派遣了张仪,应该是让秦国发动战争,对中原各国产生外部战争压力,加快内部的联盟。

27、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苏秦如何游说赵国的说辞呢。

回应:赵国是合纵的关键国,他在地理上处于枢纽位置,在国力上可以与秦国抗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可见秦与赵战争之惨烈。

 

28、苏秦的合从最先是从哪个国家破裂的,都有哪些国家之间打过仗?

回应:大的分离应该是燕国出现内乱,齐国趁机进攻燕国。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没有如此严重。

 

29、苏代只说了句“不信其臣”,燕王就让位于子之,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苏代到底是那一头的?

回应:糊涂的国王采纳了糊涂的建议。

 

30.、齐王对魏王说的一段话有什么意义,魏王有支配宋国土地的权利吗,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为什么苏代没有回到齐国,而是回到宋国。

回应:文中苏代困于魏国应该是苏秦,而非苏代。据韩兆琦三全版《史记》注释:唐兰认为,当时事实是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十五年,秦、齐联合第三次伐宋,宋国内乱,被齐国所灭。使得各国震惊,魏国首先割地向秦国求和,并拘留苏秦。齐国派苏厉去游说,苏秦得以回到齐国。如这种推论属实,文中苏代被拘,有放回宋国属于托词之作。

 

31. 苏代前边劝燕哙派子母弟为质,后又写信给燕昭王说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前后矛盾,是不是说明作为说客的两面性和虚伪性。

   回应:这段文字确有些“混乱”。主要是托词之作,并非事实。大的历史背景应该是燕国怂恿齐国放弃北伐,进行南征,进攻宋国,宋国国内动乱,竟然被灭国。后引发秦国的不满,遂即联合各国进攻齐国。此信应该是编造的,主要是说服燕国坚决避开齐秦两国的冲突,获得最大的利益,如果燕王进入秦国,显然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从这一点看,苏代的主张还是具有一惯性的。

32.晋国由哪些国家组成,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发生过哪些战争。

 

   回应:有一种史学观点是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进入战国。晋是大国,经常压制秦、楚、齐三个大国,晋文公事情晋国崛起。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它的国土范围最初只限于如今的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

晋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是扩大了不少。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越现在的五个省境。

33、讲讲战国的地图。

回应: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两百多年的历史,各国多次征战,地域边境多有变化,很难提供各个时期,各国的准确边界。就以济源为例,查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属于不同国家管辖。春秋战国,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及魏。古轵国一度成为韩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