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三问:“读不进、总干扰、无交流”怎么办

(2022-05-30 09:31:51)
分类: 阅读360
 

读书三问:“读不进、总干扰、无交流”怎么办

 

L老师是我单位的同事,喜欢阅读,或许是自我要求高,只要见我,总要问几个读书的“困惑”。他提的问题很普遍,很常见,也很有借鉴意义,今天记录如下:

1、C老师,我也想读书,怎么老读不进去。

 

答:读不进去,就换一本来读。很多书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说当时的心情不适合读这本书,那就放下不读,换换脑子,找来另外一本书来读。我的办公室或家里客厅、床头,只要我坐下读书的地方至少有三五本以上不同种类的书,只要有时间,总能随手拿到合适的书来读。

读书关键是一种舒服自由的阅读状态,不要去硬着头皮读,除非是考试的复习资料,那时没有办法了,即便如此也要找一个理由来“骗”一下自己。其次才是书中获得的信息。自由思考的状态要比书中的信息更有意义。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和场所,需要透一口,安静一下,让自己从杂乱的信息中走出了,进入一个纯文字的自由空间里,去听到内心的声音,读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

 

2、我读书的时候,总是被其他事情干扰,当然自己也不自觉,会看一些网络信息什么的,总觉得阅读效率很低。

答:便捷的信息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这种困扰越来越严重。我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应该不比你少。睡前看,睁眼看。有人统计过,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的次数约为400次。我不清楚他的统计方式,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被手机控制了,并且极其严重。我们无法走出这个信息控制的环境,只能去修正自己与这是信息环境的关系。比如尽可能控制自己的信息来源,重点关注若干网站即可。当然不要陷入刷视频网页的“陷阱”,因为,这样的网页可以看到无限多的“新信息”,会吸附你大量的时间。

在稳定你信息来源之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自己关注的社会现象进行跟踪和分析,以此来训练自己的观察与预判能力。比如当下最热的“小数教材”“儿童绘本”的问题。这些都事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这些需要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放在2022年疫情背景下去看,还可以从长达十年“持续使用,无人问津”的背景下看,还可以从中外教材的角度去看。这样的“信息阅读”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未必就不如纸质阅读的质量低。对任何人来讲,阅读表面看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其本质看,阅读对外来讲,是为了提升我们对外部事务的判别能力,让我们变得更为理性;对内而言,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为舒展。因此,我们只有具备这种阅读的视角,非纸质的阅读未必不是一种阅读。只不过它过于碎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更为缜密的联系与拼接,并得出自己独立客观的判断。这种“信息阅读”,我们似乎更缺乏。因为,很多人没有学过新闻与传播学,不清楚五W的背景含义。,很容被带节奏,容易人云亦云,失去独立的判别能力。

 

3. 我读书慢,理解不深,总找不到合适的人进行交流。

答: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多的社交途径、交流平台。但似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好像更封闭了。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朋友圈”的信息,但我们不会积极主动与“朋友”们地聊天,显然,这些“朋友”只是软件开发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社会现实中,真正值得交往、无话不谈的朋友极少,如果提到读书,似乎比朋友更好,因为,现在许多人是不读书的。他们被便捷的信息控制,已经沦为信息的奴隶。

当然,每个人的阅读趋向不同,很难找到无所不知的“通才”。我的做法就是找来相近的作者或相关的书籍互相印证着阅读。这是我多年前提出的“丰字型”阅读模型,即以一本书为主线,找来与之关联的相关书籍,相互印证,相互参照着读,一则可以读到不同作者的观点,等于与他们聊天,去他们家串门;二则可以就这个问题或现象读清楚,弄明白。这种系统性的阅读,效率还是挺高的。比如我现在读《傅雷家书》,手边有十几本与之相关的书籍做支持,这样读起来就轻松多了,我可以从十几个角度读“家书”。就像与位傅雷的朋友聊傅雷一样。所以,并不枯燥。我读其他书多是如此,这样累积下来,个人的阅读面就很广,因为以任何一部书为圆心,就可以画出无数个与之交叉的圆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