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书遇到“节日”
(2022-04-23 12:03:14)分类: 读书札记 |
当读书遇到“节日”
读书最好不要过“节”,因为读书过的是“日子”。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看新闻,上网络,好像今天大家突然热爱读书一样,其实,真正提议这个节日的洋人却没怎么太在意。大概是他们已经把读书当成日子过了。
客观讲,近些年,每到4月23日,关于阅读的话题越来越热,有媒体的宣传,有商家的助力,有专家的引导,有大众的参与。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毕竟读书成本不高,但受益极大,是人们在精神层面活动平等的重要方式。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繁荣、热闹的背后,却有一些应该注意的现象,因为总有一些“好心人”在趁热打铁之余,对大众阅读发布一些误导的信息,稍有不慎,会耽误了我们宝贵的阅读时间和购书金钱,毕竟,时间和金钱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资源,这一点不可不防。
之前,我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今天,在读书日的今天,在大家热烈庆祝读书日的今天,还是泼一点“冷水”,以助于我们独立的读书、观察与思考。
“冷水”之一:好书不多,开卷未必有益。据称,我们每年新出版的书数以百万计,两年前,我们一年的印数已经超过60亿册。我们总说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其实,我们今天的图书才是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凡事都要有个度,在出版物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很容易陷入选择的困境,“读什么书”成了一个问题。
有需求,就有回应,于是,各种推荐书单因运而生:幼儿读书目录、小学生读书目录、教师读书目录、青年读书目录,人生必读书目录等等随处可见。似乎,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只要百度一下,都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应该读的书单。我看,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过于依赖他人,会失去独立的判断,特别是在读书选择的方面更要慎重。我们倒推一下,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写书的人有多少?这些书真正有思想见地的又有多少?对我们读者而已,自己真正有必要阅读且适合自身阅读能力的又有多少?三者综合下来,不难发现,真正适合自己阅读的优质图书并不太多。更何况我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读自己最需要的书才是读书的首要问题。
“冷水”之二:儿童阅读,不要过度。很多家庭的阅读是由孩子引发的。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也许不读书,但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于是,孩子们的图书市场体量极大,需求海量。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各类童书的出版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为家长的选择带来的很多困惑。曾经看过这样的信息,一个孩子幼儿园的孩子,竟然读过几百本“书”,妈妈为之自豪。就我个人经历看,幼儿时期过早、过量、不适应的阅读介入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许是一件坏事。阅读是一个终身的事情,不同时期会赋予阅读不同的“目标”,就幼儿来说,他们的阅读有两大类选择,一是中国古典的诗词,二是现代的图画绘本。二十年前,绘本还没有这么火爆,很多中国的学前幼儿多读中国经典诗词或“三百千”,这是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传统。后来,引入西方的绘本,于是,直观、生动的图画阅读成了时尚。再后来,我们借助绘本的方式把中国故事改编印制成为绘本,有古诗词,有农谚,有常识,有军事,有科技等等,绘本的类型和内容就极大地丰富起来。比较中西绘本,西方偏重习惯,中国偏重知识。但两者都有一个缺点,彩印中的文字不清晰,文字太纤细,色彩太艳丽,长时间阅读对孩子的视力伤害很大。关于孩子阅读的字号问题,国家对教材有了规定,但对于出版物还没有硬性要求,所以,对于只注重漂亮,而不注意视力保护的绘本而言,我们家长应该注意。
我的主张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经典的绘本,作为孩子阅读的入门或补充,但还是应该以中国经典古诗词的文字阅读为主线,系统安排,在孩子兴趣范围之内,控制时间和数量,以兴趣为主,以知识为辅。经典古诗词,短小精悍,用眼不多,郎朗上口,富有意蕴,上接中国文化,下连语文的识字。毕竟,中国几千年的“语文”课程设置是有一定道理的。反观绘本的阅读,直观图画配上简单的文字,这种没有语境的文字并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绘本阅读缺乏梯级设计,没有从图画向文本阅读过度的设计,这样以来,读惯绘本的孩子,进入学校不太适应纯文本的阅读,于是浅层次的阅读,甚至几百本绘本换不来孩子“喜欢读书”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关于儿童梯级阅读体系没有国家标准,其中的尺度全在家长把握,这一点需要注意。
“冷水”之三:没有万能书单。曾经有个时期,我总想找来鲁迅的书单、毛泽东的书单、钱钟书的书单,看看他们都读过什么书,才形成他们百科全书般的学识与见识。结果很遗憾,始终找不到。但在读他们的《毛泽东年谱》《鲁迅全集》和钱钟书传记时,我慢慢发现,他们这种学术渊博之人,终生都在阅读,终生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书单。比如毛泽东在23岁时就给自己列出了70多种书目,他认为至少完成这份书单的阅读,才能解决当时自己思想上的困惑。而钱钟书更是厉害,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立下横扫北大图书馆的读书计划,对鲁迅而言,阅读之广更是了得,凭借个人的阅读,随手写出《中国小说略史》,没有通过相当数量的中国小说,是谈不上“史”的。即便到了今天,讲中国小说史的没有人可以绕过鲁迅这部小书。可见,任何人的阅读积累都不能完全借助他人的书单,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职业要求、阅读能力、阅读经历等因素努力构建自己独立的书单。可以这样说,没有个人独立的书单做基础,我们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任何书单,要敢于在阅读的路上独立远足,不要人云亦云。啃读一两年后,整理自己的书单,反思自己的收获,校正阅读方向,稍作整理,再次出发,如此下去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