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阅读回归自然——写在“阅读360”初中学段名著共读结束之际

(2022-04-01 10:48:29)
分类: 阅读360


截止今天(2022年4月1日),我们的“阅读360”之初中学段名著共读告一段落。36部名著,36个月,时间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长,记得2019年4月组建读书群的时候,好像就在眼前。那也是一个明媚,平静的春天,转眼间,三年已过,窗外如昨。

选择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的36部书单作为共读书目,理由是要给我们自己“补课”,补一下我们之前应该读到,但却没有读过的“经典”。阅读的形式很简单,一个月慢读一本,如果有兴趣再写点读书感悟。活动要求不高,没有打卡,没有考核,全凭自愿。

三年下来,不少朋友坚持了下来,也有一些朋友落了伍,但都无关紧要,毕竟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一天时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本月起,我不再需要写什么“阅读提示”了,也不会再向大家推荐什么“经典书目”了。甚至我们这个阅读群有没有留存的必要都应该考虑考虑。因为,说到底,阅读是个人的“私事”,不需要外力太多的干涉。

当然,毕竟大家一起“共读”过一段时光,在共读结束之际,写几句关于读书的看法,留作纪念。

一、开卷未必都有益。中国从古至今都崇尚读书,那是因为我们缺乏读书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人读书不多,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制约。所幸的是,现在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老师,大家都越发重视读书,一个阅读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是过重,要把读书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还有很大的难度,还需要很多人不断的努力,甚至做出局部的“牺牲”。从选书的层面看,真正印制精良,适合中高学历人群阅读的好书还不是太多,加上我们缺少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很容易读到品质一般,甚至低劣的图书,浪费了大好的时光。所以,对于阅读而言,选择比态度更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决定着我们的阅读方向,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左右着我们看待问题与观察世界的视角。

读书不是一件小事,我们有必要辩证看待“开卷有益”的观点,要把读好书、读经典作为个人阅读根本。

二、形成个人文史哲的阅读阶梯。人们把文学、史学、哲学按“文史哲”进行排列组合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我们很多人通常是从通俗的文学作品开始阅读的,特别是学生时代,读小说是最美好的记忆。男生读武侠,女生读言情,甚至把自己化身为书中的主人公,天马行空,指点江山。进入社会,因为工作需要,就去读一些专业书籍,如果还有心境与时间的话,便抽空读一些曾经想读而没有时间阅读的书。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阅读状态。但如果从整个有效阅读来倒推个人的阅读路线图的话,似乎还应该以文学、史学、哲学进行阶梯式排序为好。

通俗文学,有趣,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有结局,善恶分明,皆大欢喜。其实,任何一种文学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经历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能讲述自己见过或想到的人和事,很难脱离自己的时代,得出超越时代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也是历史中的一个片段,是一个“历史切片”,作家与作家的区别只是在于对现实认识的深度与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应当尝试着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阅读文学,而不是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去阅读文学。比较而言,文学视角是感性的,具象的,更容易身陷其中,身临其境。而史学的视角则更理性,更稳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当我们逐步习惯以史学视角阅读文学的时候,就会慢慢跳出文学的视角,进入史学的阅读理解,以便于我们从历史的长河看待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过去”。

客观讲,中外各领域的大家都有深厚的史学背景。没有系统的,深厚的史学知识做基础,我们的文学阅读的浅薄的,社会认知是苍白的。中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记录,认识中国应该从她的历史中寻求答案,了解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读中国的历史。读中国历史,从历史中认识中国,我称之为“根阅读”。我的体会是,没有历史典籍的阅读与反思,很难形成相对客观的理解与认知,没有这种认知就很难“看见”真实的自己与世界。

三、去功利化,让阅读变得心平气和。客观讲,我是不主张统一共读的,之所以十年多时间一直做“共读”的事情,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不这样做,可能永远迈不出区域教师读书的第一步。方法或许的不妥的,但目的是明确的。因为,十多年前,当时的阅读氛围远远不如今天,而我们许多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上课,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践层面,如果单凭简单的教材培训,而没有有效的阅读做支持,所谓的课程改革仍会是一句空谈。空谈误事,所以,采用不太合理的方式“逼着”老师去读书。

自由是一切成长的基础,没有自由的阅读,就不会有个性化的观点,没有自由的表达,就没有个性化的主张。十多年来,阅读生态有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价值,所以,此刻应该把阅读回归自然,回归个性与自由。

当然,一些学校鉴于自身的考虑,要规定一些必读书单,或者小组进行一些共读活动,这些是有必要的,它与个人阅读并不矛盾,但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留出阅读的空间,规划一下自己的阅读,要有天天读书,月月进步,年年有变的恒心,三年,五年,十年…持续下去,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

最后,希望我们继续保持平静的心态,趁着年轻,多读一些好书,一些硬书,包容地看待他人,看待世界,不跟风,不谄媚,做一个正直的读书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