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1号:又凑了的十万贯——《水浒传》经典片段赏析之“智取生辰纲”(一)
(2016-03-21 15:52:25)| 分类: 闲聊经典 |
又凑了的十万贯
——《水浒传》经典片段赏析之“智取生辰纲”(一)
《水浒传》中有很多经典的片段,这些片段中的主人翁或是单独一个人,或是两三个一组,或者数个人一伙,但无论数量如何,它们都跟我们读者呈现出非常精彩的故事,以及这些精彩故事背后折射出的中国智慧。在众多的经典片段中,我很喜欢“智取生辰纲”。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双主线的叙述,更因为这个完整的故事叙述中,仅仅凭借简单的场景描写与人物对话,就把关键人物的心态,甚至神态都清晰地勾勒出来,让这些人物形象一站就是几百年。
“生辰纲”应该是之前的“花石纲”相对应的。这种对应刚好都让倒霉的杨志遇上了。或许很多如同杨志这样身份的武官都承担过这样的任务,但作者偏偏让杨志两次都栽在押送的途中。
这其中的曲折,凡是读过《水浒传》或者看过电视剧的人都应该熟悉,但今天,我想从小说的原文出发,仅仅凭借通过文字,来与六百多年前的施耐庵先生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小说是这样引出“生辰纲”的——话休絮繁,却说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完备,选日差人起程,当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见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
有不少朋友不喜欢读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总感到叙述中的闲话太多,都是家长里短,没什么意思。但我却刚好相反,认为这正是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叙述手法的不同之处。正如同中国人与外国人平时的说话一样。西方人直白,中国人含蓄。因此,不少西方小说中无论在叙述内容还是场景烘托上都尽可能地直白,真实。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写法确实含蓄,婉转,即便到了《红楼梦》这种近乎写实的小说,中间的人物对话也是含蓄的,也不是直白的,当然,焦大的骂街也是情节的需要,相比秦可卿之死显然要直白一些。
因此,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一些很重要的线索或者重大事件都是从一句平平常常的问话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举重若轻吧!
为什么手举重若轻呢?
因为,生辰纲对梁中书来说只是一笔老丈人蔡京的贺礼,对蔡京来说也只是无数生日贺礼的九牛一毛,但对于晁盖为首的梁山来说确实他们“公司”的启动资金。没有这一笔资金,是无法奠定他们扎根水泊梁山的经济基础的。当然,为了劫持这笔不义之财,需要人手,而这一帮人也正是梁山泊的第一代核心。因此说,这个生辰纲与其说是送给蔡京的生日礼物,到不如说是作者有意安排路过晁盖的家门口的贺礼。否则,就没有办法引出晁盖,吴用,阮氏三雄,公孙胜,刘唐,白胜,以及围绕此案的宋江。如果没有这些人物的出现,这部《水浒传》也就不存在了。另外,从整部小说的叙述安排来看,从先从王进躲难开始,预示着大宋要变天了。果然,身处中阶层的武官林冲遇到了杀身之祸,身处下层军官的鲁提辖同样命运不济。这三位都是武官,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属于国家稳定的石柱——军队。即便如此,也没有躲开恶官的陷害。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生辰纲的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写出了平民百姓阶层——晁盖、吴用等人揭竿而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整部小说的主旋律——官逼民反。而逼的方式不同,这里只是轻轻地写了一句“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这里我很质疑他的“收买”方式!可以推测一下,他收买的方式应该与黄泥岗晁盖的方式差不多,甚至还要更武力一些吧!
蔡夫人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包含了后面一系列的惊天英雄事,但小说还只能按照中国人的含蓄去叙述。
从蔡夫人与梁中书后面的对话来看,两人的智商确实不高,甚至都不合格。
蔡夫人这句没头没尾的“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我老爸的生日快到啦,你这个家伙应该及时表示才对;第二、对去年十万贯生辰纲丢失的事情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富二代吗,视金钱如粪土。如果,她有心,也一定会梁中书一样发愁如何把银子送出去。比较而言,梁中书稍微好一点,因为,他还知道发愁。于是,两人便锁定了杨志。
为什么是杨志呢?因为他们有恩与他,杨志来到大名府本是受刑的,但梁中书私放刑犯,用他一身的本事为自己所用。所以,杨志得知梁中书委派自己押送生辰纲,便一口答应,并且,还给梁中书冠了一个“恩相”的称呼。
差事领下来了,但梁中书后面的安排让杨志惊出一身冷汗,最后竟然直接撂挑子了,原因很简单,按照梁中书的押送方案,这一回与上一次的十万贯一样,一定会在被劫持。梁中书的押送方案是什么呢,竟然让杨志如此反对。小说是这样叙述的——“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三日内便要起身去。”
从这样的安排来看,只能说梁中书与蔡夫人一样,都是窝囊废!按说,政府官员应该是一个时代的精英才对,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责任。但梁中书这种昏庸的官员,在丢失了十万贯银子之后,竟然没有一点反思的味道,还挺着公鸡似的脖子在摆谱—每辆车子插一面“献贺太师生辰纲”。这样做,如果不是智商出现了问题,就只能说他们太过自信,太把自己的蔡太师当一回事了。把自己的太师爷供起来是没有问题的,这确实需要,否则自己真干不了。但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老百姓的心情,根本没有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也再次证明一个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可以再弄来十万贯的百姓血汗钱,但这些钱也一定会再次回到民间。甚至,这笔钱去的速度远比来的更为简单。这也许是梁中书们永远也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吧。当然,也许作者就压根没有让他们想这个问题。如果他们想了,也就不会有《水浒传》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