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号:关注教学细节,培育学生能力——评析陈大伟老师《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2013-05-24 08:14: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议课天地 |
陈大伟
说明:【 】部分为个人的理解
一:导入(1’)
师:大家已经学了一节课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三顾茅庐”说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生1:这篇文章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最后一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师:说得真好。这里有个问题(教师走到板书前,指示“三顾茅庐”),这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多次去拜访有才能的人。这里的“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杂乱):三次;第三次……
师:是三次?还是第三次呢?课文是讲的三次拜访的故事还是第三次的故事呢?
生齐:第三次
师引:真有意思!它告诉了我们,“三”有两种意思,一是三次;一是第三次。这篇文章讲的是第三次去拜访的故事。
二:再读谈感受(8’)
师(出示课件“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向全班同学交流”):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读这个故事,学习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把你的收获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有生举手)师(示意):不要着急,先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生思考约一分钟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即便有人举手,也要等待其他学生一起上来,这与我们只选优生的做法不同】
师:这个同学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表现出强烈的发言欲望,好!你来说。
生2:就是只要坚持了,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师引:你的体会很好。你再说一说,谁坚持?
生2:刘备坚持去拜访诸葛亮,所以才能把诸葛亮请出山。
师:在坚持的过程中,刘备还表现出了什么呢?书上有个词语怎么说的?
生2:诚心诚意。
师:对!不仅要坚持,更重要的是在坚持的过程中,要表现出——
生齐:“诚心诚意”【追问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维的最好路径】
师:谁能说说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表现出不好说的模样)
师再引:如果用“诚”组词,可以怎么组出什么词?
生3:诚实
师:那“诚心诚意”和“实心实意”的意思?
生:差不多。
师:对。“诚”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4:“真诚”
师:那还可以把“实心实意”再换成什么呢?
生4:“真心真意”
师:刘备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带着“诚心诚意”、“真心真意”、“实心实意”去的,最后诸葛亮就出山了。那什么叫出山呢?
生4:就是指“出了山”(生表现出不好意思的样子)
师笑:说得很好啊!那“山”指什么意思呢?
生4:山冈
生5:也就是跟他(刘备)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大家一起读读。
(生读文章)
师:“出山”什么意思呢?在京剧里,诸葛亮有这样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冈上闲散的人”,诸葛亮住在卧龙冈上——在古代,有很多文人都隐居在山林之中。“出山”就是有才能的人从隐居的状态走出来干事业。
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他读出了只要坚持,就能够成功。其他同学补充了,不仅要坚持,而且还需要“诚心诚意”。还有谁?你读明白了什么?【至此完成学生2回答的完整过程,比较我们的课堂问答,我们缺少了什么,这种缺少将直接导致什么?】
生6:我明白了有才华的人,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已经发现,学生表达没有主语的意识,便紧接着追问】
师:很好,课文中谁有才华,受到谁的尊重呢?
生6:诸葛亮的才华受到了刘备的尊重……【明白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知道了什么事?二是给自己以何种启示?学生多数的思维层面停留在第一层面上,所有老师做出了追问】
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思索良久,教师鼓励后,生依然表示要想想)
师:谁能从她的话中,有所感悟呢?【教师没有把这个半拉子工程停工,而是接着建构。这是有效教学活动的一个特点】
生7:想要获得人才的信任,就得尊重人才,否则人才就不会帮助你实现你人生的大业。【学生出现了跑偏现象】
师:哦!你是从刘备身上获得了一定的启示。我们能不能从刚才的那位同学的视角,从诸葛亮的角度谈谈呢?【教师的肯定的同时,并没有跟着跑,而是继续站在那里等待学生的思考】
生7:一个人只要好好读书,就会成为人才。
师:好好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表达的逻辑有问题,但学生未必感觉到,但教师要有敏锐的判别能力,并做出合适的引导】
生7:为国家做贡献。【点评:于是便予以追问,想引起他的思考,但这种对答时间紧促,学生意识不到】
(生7想坐下,师不放过)师:怎么才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再次提醒】
(全班生笑)
生7:好好读书,成为人才就能为国家做贡献。【接龙成功。至此,老师仍抓住问题不放,他需要把这个表达逻辑完成地从学生口中说出了,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要求】
师:现在我要请个同学将他刚才说的话,进行整理,想想刚才同学说了几个意思?要……然后……最后可以……,谁来试试看?【为了保险起见,还加了连接词,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表达的逻辑性基本处于麻木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日常课堂上对此问题的疏忽】
(生6举手)
师:你受到了他的启发,想要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好,还是你来。
生6:他的第一个意思是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就能为国家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就需要好好读书。
(全体笑)
师:已经有了两层了,好好读书;为国家做贡献……可是还漏了什么?
(生6依然无法理清层次)
师:那么老师来整理一下,看是否清晰地表达了刚才同学的意思了?要好好读书,这是一;第二,好好读书可以成为人才;第三,成为人才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好,大家可以自己说说看,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生自由练说)
师:这是大家读明白的第二点内容,还有吗?【有意识总结多位同学参与讨论其实只有两点感悟。在纷纷扰扰的课堂上,每一个同学未必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看待或回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这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不然,学生整日站在局部中看待问题,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生都无表示)
三:三读读问题(23’)
师:刚才我们分享了读明白的收获,读书的过程中有问题没有呢?再读读文章,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老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记住你的问题)请抓紧时间,在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做个问号。
(生自由完成。三分钟后,几个同学举手,后陆续有同学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们想干什么呢?
生(纷纷):提问题。
师:提问题,问谁?
生:问你!(众笑)
师:有问题为什么问我啊?陈老师是靠不住的。先问自己。(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根据课文和你原有的知识,想一想,你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然后与同桌交流)陈老师不是给你们解决问题的,而是想启发你们自己解决问题。动手吧!
(生自由活动)【与很多课堂不一样的是,这里老师并没有把举手的同学看做宝贝一下子揽在怀里,而是把问题的皮球踢向了学生,他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至于,能于思考的能力】
师:好好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同桌交流,师巡视)
(2分钟后)【留足5分钟。对于一篇熟悉的课文,让找问题,留出5分钟的时间是不短的。我们很多课堂上,留白的时间短,浅层交流的时间长。】
师:谁来给全班同学做个交流?请这样说,第一:我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猜测和推断的。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哦!我要让你复述发言的同学的意见的。【再次强调发现与猜想】
生8:我想知道“潺潺的溪流”里“潺潺”的意思是什么?我想的答案是不快的,缓缓地流的那种溪流。【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猜想。这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我不知道,我不去想,或等着问别人。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后者是一种被动的等待。】
师:说得真好!我觉得就是这样的,“潺潺”就是缓慢的水流的声音。请坐!
师:我请这位同学说说,我们刚才说的问题是什么?
生9(颇紧张)问题是“潺潺的溪流”的“潺潺”是什么意思?
师(微笑鼓励):答案是什么呢?
生9:缓慢的溪流。
师:这里是缓慢水流的声音!终于舒口气坐下了,是吧?呵呵,听同学发言还是蛮认真的嘛。谁再来说说!【学生的猜想与老师的应答是有出入的,老师的多了一个“声音”。为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听讲,随即进行了提问,果然学生中招了。这样,学生不但要发现、猜想自己的问题与答案,更好倾听他人的对话,如此一来,学习的效率将会举一反三。】
生10:现在不是说“尔虞我诈是三国”吗?刘备为什么要三请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暗杀那些群雄?这样还来得简便一些。
师:你想明白了吗?
生10:没有想明白。
师(慎重地):我们再想一想,一个人是不是轻易就能被暗杀的?比如他要暗杀曹操,可不可能轻易就成功了啊?
(生齐):不可能!
师:所以事情本身就困难,这是一;第二,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有本事战场上见,不要耍小阴谋!(众点头)所以,刘备才选择——
生10:找诸葛亮
师:注意,这个同学给我们引出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刘备要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请大家回忆一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想一想当时刘备究竟面对怎样的处境?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有怎样的抱负不能实现?
生11:是当时刘备的蜀国还很弱小。
师:那个时候有蜀国了吗?
生11:哦,没有,是刘备那个时候兵力还不强大,很容易就被曹操他们灭掉。
师:对啊,如果说错了自己改过来就可以啦!这里提到了蜀国,看样子大家对这个很感兴趣,老师来讲讲:刘备收了一个义子,取名为刘封;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刘禅,两个儿子名字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他想——封禅,想当皇帝。刘备不缺武将,有哪些呢?
(众生:关羽、张飞、赵云、马超……)
师: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马超。刘备身边武将众多,可是缺什么呢?
生:军师
师:对!也就是谋臣,所以他才要去请诸葛亮。【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即学生提出一个不符合常理的“现代化”的问题。我们的课堂也经常出现类似穿越的话题,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要主动地介入引导,其原因是什么呢?把语境还原到文本里,而不是随着学生走出文本,离题千里】
生12:我还知道,他(刘备)原本不是要请诸葛亮的,他原本帐下是有一个军师——徐庶,曹操用一封假的信骗徐庶说他的母亲在曹操那里,让徐庶赶过去,徐庶后来给刘备提了个建议,说山冈上有个叫诸葛亮的人,他非常聪明,然后叫刘备去拜访他。
师:我们为他鼓掌!(掌声)我问一下,这些知识你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呢?
生12(笑):我以前看过《三国演义》,而且在人家电脑上也玩过“三国”的游戏。
(众笑)
师:哦,我们知道了,你首先选择的看书,从书里面得来知识。其次,你选择了游戏,看样子游戏也不是不能玩的,关键是我们要从中学到知识。看来,把所有活动都变成学习的机会,就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就会有更充分的理由支持我们自己的观点。这是这个同学给我们的启示!请再为他鼓掌!【关于游戏如何玩的引导】
(掌声)
师:你能不能说说你研究的问题?
生12: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诸葛亮睡着了吗?
生(纷纷):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睡觉的文字(课件展示:“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第一个问题:诸葛亮睡着了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13:没睡着。
师: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生13:他在测试刘备的耐心。
师: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14:没睡!
师:看看文字,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14:他翻了一个身。
师:开始向外面睡,翻了一个身以后就向里面睡了,你估计他在想什么?
生15:偷笑
(众笑)
师:当然有可能偷笑,除了偷笑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生16:在那里偷偷地自言自语地说。
师:自言自语地说,说……
生16:说刘备……
师:说,会发出什么?
生16:发出声音
师(做思索状):那如果他发出声音的话……
生17:就没有办法假睡了。
师:看样子还是暗暗地想恰当一点。诸葛亮会想什么呢?
生18:刘备这个呆子怎么还在这里?
(众笑)
师:呵呵……如果是我在那里,我会怎么想呢?
生19:他会想,要不要跟刘备出山呢?
师:说得太好了!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要不要出山呢?这是他最有可能想的问题。(板书“要VS不要”)诸葛亮到底要不要出山呢?【这次较长的追问和等待中老师并没有被学生的两次穿越式回答所干扰,而是终于追到了他想什么的正确答案。当然,这个猜测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睡着的前提下,至于诸葛亮是否入睡暂且不论,但从三次来访,两次扑空来说,诸葛亮已经在试探刘备的诚意的。这一次只不过是面对面的试探而已。】
生(纷纷):要!
师:如果问题真的这么简单,他还会想那么久吗?【这个问题很复杂,只好由老师提出,老师解答。这种解答对文本的理解有什么建设性意义呢?】
这里老师给大家说一说读《三国演义》的体会,一方面,诸葛亮有想出山的愿望,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曾经自比为春秋时期的管仲、乐毅,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就表明他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呢?诸葛亮又在《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他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平平安安就好了,所以,他又不想出山。可以说,他很矛盾。
现在你们说一说,他这里想还是不想出山呢?
(生迟疑)【把学生讲迟疑了,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引导学生随性的思维,不至于他们随意穿越,利于后续文本分析时的把控】
师:要不要出山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出去以后遇到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要考验请他的人——
生齐:刘备
师:那么刘备知道诸葛亮在假睡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说刘备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诸葛亮没有睡着。
生齐:童子。
师:童子知道吗?我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写了一个人,他知道。
(师出示课件:“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师(边读边解说大意,接着提问):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说明了什么?【这一引导的价值有2.一是引导学生推敲文本发现线索,感悟作者描述的精妙;二是引出刘备也能发现诸葛亮的“小聪明”,仍旧装傻充愣,苦苦等待,最终打动诸葛亮。最终刘备成为最大赢家。上述推论是建立在刘、张二人发现诸葛亮没有睡着的情况下。但如果诸葛亮真的睡着了呢?则也会引发两个结果,一是凸显张飞的莽撞焦躁,因为,他一开始就不信任诸葛亮。二是更加凸显了刘备的诚意,这里就减少了刘备“谋略”的衬托。他就是诚心诚意请先生辅佐自己的。所以,真睡假睡都有意思,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生20:说明张飞知道诸葛亮没有睡着。
师:现在想一想,刘备知道不知道诸葛亮没有睡着?
生齐:知道。
师:对,刘备明明知道诸葛亮在装睡,但还是恭恭敬敬地等,这才叫——
生齐:诚心诚意。【学生现在仍旧整齐地把刘备定位在诚心诚意上,似乎不太合适,这里的诚心诚意是有“谋的一面”的。】
师:终于诸葛亮醒了。我们看诸葛亮是怎么醒来的?
生齐:悠然醒来。
师:“悠然醒来”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21:很惬意、很自在的感觉。
师:悠然醒来说明了什么?
生22:诸葛亮想明白了,可以出山了。
四、细读品味(11’)
师:《三顾茅庐》在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文章中却有一处很有意思的环境描写,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23朗读断断续续)
师:你对你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23:不满意。
师:我们再给你一次机会,相信这一次你一定能读得流利顺畅。其他同学不要打断她,好吗?
(生23较为流利朗读完成)
师:真好!大家给她鼓励的掌声!特别是发现自己“清澈”的“澈”字读错了,立刻就改过来了。
师:课文明明是去写请人的,这里怎么就描写风景了呢?
生:这是借景写人。
师:很好。我们先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这里的景在写山冈,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生12:写的是诸葛亮.
师:你怎么知道?
生12:因为诸葛亮很有才华,他隐居在深山里,一等到时机,他就会出山,成为一条飞腾在青云之端的飞龙。
师:说得好!诸葛亮的名号叫什么?
生12:卧龙.
师:卧龙先生。“像一条等待腾飞的飞龙”,“等待腾飞”什么意思呀?诸葛亮想出山。我们再接着往下读。
(生接着读第二句)
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啊?
生:松林、溪流,还有竹林。
师:你们知道“岁寒三友”吗?
生:松、竹、梅
师:在岁寒三友中,“松号丈夫、竹称君子”,松被称为丈夫,竹子被称为君子。这里写了松、竹,实际上是在写诸葛亮的品格像松、像竹,品格高尚。
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你有什么感觉?
(生再读)
生24:这里太美了!
生25:这里风景这么好,我真舍不得走了。
师:是啊!这里风景如画,住着那么悠闲,那么惬意,谁都不愿意走了。
生18(插嘴):可是再美丽的风景也会看腻的。
生12:诸葛亮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
生12:因为现在外面正是战乱时期。
师:我给大家说说,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发现诸葛亮的茅草屋中有一副对联“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也就是说他向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你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里?我们看后面一句话“景色秀丽宜人”(生跟读),“宜”是什么意思?
生:适合。
师:对,适合,特别适合居住。你说这几句话表明他想还是不想出山呢?
生:不想出山。
师:(指板书:“要VS不要”)这一段除了写诸葛亮的品格,同时也在写要还是不要出山?所以刘备在阶下站着,诸葛亮在床上想着,才更有意思。这几句景色描写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再读一读!【要不要出山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深奥了些,延展出去,中国的知识分子都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一面想立功扬名流传百世,一面想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他们都知道选择前者会面临很多艰难甚至是身家性命,但齐天下的思想还是引导一代代学士们走出茅庐“为国尽忠”。因此,对于此段落的引导不如用在刻画张飞、刘备、诸葛亮三人的文字品析上,如看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文字刻画三人性格的。】
(生齐读)
师:试着来背一背!注意,我们看第一句话是个比喻句,后来说到松、溪流、竹,再后来一个总结句。大家按照这条线索背一背。
(生自由背)
师:谁愿意试着背一背?
(无生举手)
师:这个景物描写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几句话就把人物的矛盾心理点出来了。大家要仔细揣摩。自己再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
师:谁来试试看?
(一生背诵)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不醒怎么办?我们从中研究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诸葛亮是真睡还是假睡?”
生:假睡。
第二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在床上想那么久?”
生26:他在想要不要出山,他还要试试刘备。
五、引出新问题(3’)
师:这节课我们大致就学到这里。其实,陈老师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诸葛亮是怎么分析形势的?怎么一分析刘备就茅塞顿开?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叫“茅塞顿开”啊?
生27:一下子就明白了。
生28:听得很认真。
师:听得认真应该是茅塞顿开的一个原因,那结果是什么呢?
生28:(很迟疑)
师:勇敢点。我们请看看课文后面有个比喻句,看了这个比喻句我们可能就明白了……你来读读看!
(生28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什么意思?
生28:想明白了。
师:“顿”是什么意思?
生28:顿时,突然。
师:对,“茅塞顿开”是顿时、立刻就明白了的意思。
师:陈老师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出示课件并读):“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以人才为主题的小说?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6(插嘴):不是!
师:为什么呢?
生6:是写三个国家的斗争。
师:我反对(众笑)。三个国家的斗争难道不是人才的斗争吗?
(生6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师(笑):其实老师也没有想明白。
因为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白,所以,我们都还需要再读《三国演义》,需要仔细研究《三国演义》。好了,我们下课!
【结尾有点匆匆,从一节孤立的研讨课例来看,可以这样结尾,但也可以把第三部分还原到原著中,再次延伸围绕请诸葛亮的问题,通过文字的赏析透视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性格,以此感悟文字之美。这也许是另一中教课思路】
(成都市锦里小学谢建萍老师协助整理,刊于《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3期,刊用时有删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