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红楼 赏经典之六:贾宝玉初试风雨情  刘姥姥一进大

(2009-08-31 15:11:02)
标签:

教育

分类: 红楼一梦

读红楼 赏经典之六:贾宝玉初试风雨情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刘姥姥的名气在中国丝毫不逊于王熙凤,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何能让那么多人熟知呢,从本回开始,刘姥姥将正式登场。

本回概述:袭人把宝玉梦游幻境之后事做完之后,笔锋一转,另外炉灶。这次的对焦选择了京郊之外是一户农家。因家贫无济,鳏寡老人刘姥姥替女来到贾府打秋风。贾府总管王熙凤借势再次隆重登场,三五句打发了姥姥,两位顶级人物的第一次交锋告一段落。

本回看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对话王熙凤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荣府每日大小事务都在二三件以上,也有三百多人,如何把这纷乱如麻的事情在读者眼前捋顺,是一个比较难办的问题。天才的曹公自有他天才的办法:避实就虚,欲左先右。他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一下子带出了京城,落到了一个郊区的小户人家,一个与王夫人娘家连过宗亲的王狗家。很巧的是,与家政也又一个连过宗亲的“侄儿”贾雨村。而王夫人这里又出来一个宗亲“侄儿”王狗儿。是巧合还是隐喻,值得把玩。

而这个刘姥姥则是王狗儿的丈母娘,一个“久经世故,有无儿女”的的老寡妇。曹公就是敢用这么一个七拐八拐又老又小的人物开启了他的红楼之旅。

一、 瞄上荣国府

刘姥姥去荣国府是有原因的:日近年关,家境贫瘠,狗儿酗酒,家无宁日。此时,刘姥姥看不过去,柔中带钢地说了一通话:“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

这番话看起来有理有据,滴水不漏。前半部分是痛批王狗的败家,后半部分讽刺王狗的无能。关于败家我们暂且不说,但就王狗的无能我们可以从他的几句话里可以揣摩到。

王狗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这一骂,骂了上下五千年!)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听到这些牢骚,刘姥姥并没有脱身而走,反而又说出一堆道理来。她侃侃道来:“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这个机会便是去荣国府打秋风。

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刘姥姥的久经世故叫绝!一个久居村野,不见世面的老妇,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看来,他早对女婿家的前世今生做了详细的“侦查”。她不仅知道王狗与王家连过宗,而且还知道贾府的二太太正当家,且“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放着这样的富贵之家不去巴结,那不是傻子吗?

看来,这个姥姥不简单。她瞄上荣府不是一天两天了。王狗闹事的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把。曹雪芹是一个“用药”高手。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他笔下的“药引子”!

二、拜访荣国府

刘姥姥的一通言论,换来了王狗夫妇极力推荐以“老少配”的组合“出使”荣国府。因事关重大,一家人还特意在出使前将外孙子——板儿嘱咐一番。这个嘱咐无非就是嘴要甜,腰要软,见人都给十分笑,过人都给打秋千。

拜访荣国府必须要找到引荐人,按照预谋,刘姥姥选择了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配方,也就是冷子兴的丈母娘!可以说,这个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只是找周瑞家的却费力一番周折。

刘姥姥一句“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就把让周瑞家的引见王夫人的关键环节打通了。

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感谢你,我们这次就是来看望你的。第二如果能见到王夫人更好,不能见,麻烦你转告王夫人一声,我们来看过她了。你说,周瑞家的敢不能引见吗?她能不能给王夫人说,前人一个您的宗亲来过了,我没有让她见您,打发她回了。周瑞家的肯定不能这样说,也不敢这样说。这里她只有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于是,周瑞家的抱着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心态,把刘姥姥带到王夫人的侄女——贾府大管家——王熙凤的房间:

进入房间,刘姥姥带着我们读者可算开来眼了:“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在这里刘姥姥见到一个“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忙要俯身下跪,听到周瑞家的和平儿的对话,才知道差点拜“错了神”!可见贾府一等丫鬟的气质非凡,可见姥姥的见识一般。这个“差点错”的插曲来到神,写的妙。

进入东间,做到炕上。姥姥刚端起茶盅,突然“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这段更是传神之笔。不要说三百年前一农村老妇看到落地钟表会有次感受,就是在解放初期,让很多农村的老太太看到这样的物件,也定会“唬的一展眼”。我读到这里,刘姥姥的那神情便立刻出现了我的眼前。这不能不说曹公那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做在东厢房里“听”了一顿王熙凤的吃饭之后,终于《红楼梦》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儿女亲家:刘姥姥和王熙凤正式会晤了!

刘姥姥对话王熙凤

刘姥姥对话王熙凤可谓一波三折。

初见:周瑞家的在领姥姥见王熙凤之前还是不放心,恐怕说错话,于是“又和他唧咕了一会”。这才带着刘姥姥正式“觐见”王熙凤。这里,曹公用了几乎豪华的笔墨着力描写了王熙凤房里的奢华: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这里与黛玉拜见舅舅贾政家的时候要豪华气派的多。在这段精美摆设的描写之后,一段王熙凤的大段描写慢慢铺开。

神态:此刻的王熙凤,手里拨弄着手炉的灰,被刘姥姥差点错拜为“假王熙凤”的通房大丫鬟平儿端着茶盘站在一旁。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看这派头,看这作风,看着气势,早已经把土的掉渣的刘姥姥给看懵了!

动作:当装模作样的王熙凤看到地上呆若木鸡一样的刘姥姥时,“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真会演戏,真能演戏。刘姥姥带着板儿再加上周瑞家的,三个大活人进屋时,“粗心”的王熙凤竟然没有看见,更没有听见。看来,曹公是故意让她眼拙耳背的。这里,只有让王熙凤“眼拙耳背”她才能让自己做足派头,才能让王熙凤的霸气、高傲、牛气熏陶的气场一次性释放出来,这样,她的人物形象才能给人切切实实的树立起来。

语言:和刘姥姥对话是王熙凤说话较多的一场戏。也是最能体现王熙凤人格特点的一场戏。我们暂且选出一部分欣赏欣赏:

凤姐儿笑道: "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 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

凤姐儿笑道: "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我们来看看王熙凤的三段话:

第一段:在她看了,穷亲戚来不来看望富贵之家都是他们的过错。要么被嫌弃,要么被看不起。这个观点一成立,刘姥姥便有了一个明确定位,已经输了三十分的理,还敢提什么打秋风的要求呢?所以说,王熙凤此言一出可谓狠毒之极,一下子把刘姥姥逼到了死角。

针对这种“挑衅”,理亏气短的刘姥姥当然不敢硬顶,但她也不愿落个“嫌弃”富人,“看不起”富贵的骂名,她还是据理力争的,首先要见佛以示诚心,意思是说,你说的有点过了,但我可以向佛祖发誓,我说倒是真的。然后把穷人不看富亲戚的难处说了几句。

没有想到,王熙凤根本不领情!

第二段:她用“恶心”二字把姥姥的意思彻底击碎了。但她聪明地话锋一转,气氛忽然转和起来,说什么皇上也是三门子穷亲戚的话了,这种过山车般的谈话早把刘姥姥搞的晕头转向了。她已经很难猜到王熙凤下面要说话的和要做的事情了。这个回合上,刘姥姥已经乱了分寸,慌了阵脚,为自己能否打到秋风忐忑起来。这也正是王熙凤所要的效果。

第三段: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刘姥姥壮着胆,红着脸,公开向王熙凤讨要起来。其实这也是王熙凤想要的效果。这是其秉性使然罢了。这里姥姥的红脸,细致地反映出姥姥的忍耻之心,也就是这种神态打动了刀子嘴,玲珑心的王熙凤,也就是这种忍耻之心才让贾府败落之后,刘姥姥大义救出巧姐,为刘姥姥这个久经世故的老人画上一个满满的句号。

再看王熙凤,看到姥姥的“低头求饶”,心中暗喜,先摆出一大堆的理由,最后没有办法才挤出二十两体己银子来,让姥姥拿去。此刻,刘姥姥以为这次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不想,一阵雷烟大炮之后,一包银子劈头砸来,喜得心里突突乱跳起来。

这场斗智斗勇的“掏银”大戏,随着王熙凤的精彩亮相和姥姥的胜利大逃亡而从容收场了。

插曲:在王熙凤会见刘姥姥期间,曹公为了不让这个场面过于单一和死板,还精巧地安排了几场小插曲:

插曲一:众仆人来找王熙凤回话,这段突显王熙凤的家务繁杂,不得片刻清闲,很像我们的当前的一些领导。

插曲二:王熙凤巧妙打发刘姥姥在谈话间去吃饭。这样一来可以自然中断单一的谈话,二来可以通过周瑞家的摸清出王夫人的底牌,为如何了解此事做到心里有数。真有心计呀。

插曲三:贾蓉来要玻璃屏风。这件事插的很蹊跷,不但荣府有事来找,就连宁府的大爷也来求到门前办事。况且,贾蓉二次被叫回这一环节也被写得雾里看花,寓意深长...

上述三个插曲被曹公巧妙地分布在刘姥姥与王熙凤的谈话中,可谓一波三折,一咏三叹。曲折顿挫,笔如游龙。这一巧妙的设计,让刘姥姥不近赚足了银子,更为王熙凤的出场做足的铺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