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表文章: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2022-04-18 07:10:58)
标签:

中国教育论坛

有达论文

周有达论文

周有达教育论文

有达新课程论文

分类: 工作记录
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发表文章: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2007年总第9期《中国教育论坛》封面、扉页组图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题记】最近有个想法,想将曾经发表过的一些文章适当集中一下。也不赶时间,找到一篇就通过粘贴或将图片转换为文字后就发布一篇,主要作用是录以备忘。此文系本座发表在2007年7月出版的《中国教育论坛》杂志上的一篇卷论文,此刊由中国教育论坛杂志社主办,发表时文章作者署名为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周有达。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来源:《中国教育论坛》2007年7月(总第9期)   作者:周有达 

       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年教书离“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日子越来越远,深感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如原来称教学大纲的东西现在叫“课程标准”,而熟悉的电化教学、多媒体已被“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取而代之,司空见惯的备教案又说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给学生写评语也改称了“素质教育评价”,还有诸如“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论”……新概念、新名词的层出不穷,使得许多埋头苦干的教师一时应接不暇。最近,各级教育部门又在部署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酝酿来一场教学的革命,使得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的更新变得刻不容缓。其实,任何课程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人的观念的变革,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成了实施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我想作为教师要适应这场改革,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一、应优先建构自己独立的批判精神与人文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教师观念的变革、思想意识的重塑。因任何性质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通过第一线的教师去实现,教师的观念能否及时更新并且是否具有前瞻性就成了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一改革的关键。如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可教师本身如果明哲保身,缺乏思想的光芒,这种自身精神上的阳痿就很难保证能培养出富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又如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能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教师遇到本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忍气吞声,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你的法律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还有教师面对某种不正之风不敢挺身而出,也不尽自己的力量去遏制,只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不能给学生做出人格上的榜样,这种师德对学生的感染可能是致命的。如果行走在教师主流方阵中缺乏人文精神浸泡的这种教师越多,可想而知观念更新的阻力就越大,实施新课程最难的也就是教师的这种批判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培养。思想开窍了,办法就多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育是教育人的事业,教师的信念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文精神将直接改变着学生的人生理念。故教师应直面改革,不能一味埋怨自己的人微言轻,若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麻木不仁,或只是叶公好龙,当这场改革真正来临时就会措手不及。其实,教师的身份其真正意义就在于自身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人说:别人对他的称呼他最看重的就是被人称为“老师”,可见当一名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教师既要能科学准确地传授知识与真理,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沟通与表达思想,更应以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魅力来感染学生,以敏锐的头脑和前瞻的意识去感悟时代,从而建立良好的反省精神和独立的自我批判思维与人文素养。
       二、要尽快构建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一个教师不能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唯一的世界,把传授知识当成教学的唯一任务,而应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把社会当成学生的大课堂,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即打破“校校同课表、师师同教案、人人同课本”的局面。传统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只局限于书本,教师也只关注自己本专业份内之事,而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这种对各科知识之间的条块分割是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是一桶“活水”。面对这种挑战,作为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注重涉猎与“整合”,在强调学生相互学习的同时,教师之间也应互相合作学习,即要把好自己的“门”,也要串串他人的“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社会要求他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无限的思路和综合的能力,故新课程特别强调文理渗透、广收并蓄,教师必须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腐观念,走知识综合的道路,加强课程间的整合。因综合课程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世界趋势。教师只有具备了多元结构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当然,知识的更新是无止境的,知识的“保质期”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具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永远保持自己头脑中有鲜活的知识贮备,以适应这种知识爆炸的年代。
       三、必须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切课改最终都得落实到课堂上,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一是教学形式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的使用,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新颖活泼,教学过程也变得更简洁明快,但也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的来源,学生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影视等多种媒体获得,教师的地位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新课程不仅教材具有开放性,教学形式也更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姿态组织教学,既要允许学生“肆无忌惮”提问,也主张教师向学生“毫不客气”地提出质疑。二是教学内容更注重广阔性。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系统知识的建构,对知识的应用关注较少,然而书本知识毕竟只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则更注重“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结合,强调对知识的应用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主张各类习题应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不再是空洞的。三是教学过程更注重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传统的教学重学会、轻会学,强调记忆,注重知识的传承与克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更关注学习的探究性、创造性,将探索新知识的经历与获取新知识紧密相结合,张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思路。四是教学目的更注重发展性。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强调把课堂作为人性教育的圣殿。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新课程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情感体验,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成难以忘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下大力气改造自己的思维
       观念的东西是人的头脑中主观固有的东西,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往往起着抵触作用,作为教师要全面融入新课程的改革氛围之中,就必须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彻底的决裂。作为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中的问题,自觉的
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才能顺合改革的大势。如过去教师常以训导者、控制者、管理者、仲裁者和主导者的口吻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研究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过去教师常以教得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了为荣,而新课程则要求以培养学生多提问为乐,若能提出连教师都“不懂”的问题则更佳;如过去教师对习题的设计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新课程则强调习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如过去常把学生做一个标准件来培养,千篇一律教着同样的知识,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表明,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有意识的改造自己的思维,打开观念的抽屉,呼吸改革的新鲜空气,尽快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造自己的思维,改造自己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一场教育改革的“大决战”,作为教师必需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积极转换角色,不断更新观念,重塑教师形象,做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定会取得这场课程改革的胜利。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411100)
       
发表文章: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发表文章: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发表文章:教师转变观念是与新课程同行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