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风景不变的是亲情

放眼家乡处处绿
摄影/微也足道
8月8日,星期六。微也足道与弟弟约定两家组团回老家一趟。于是,联系交通工具,嘱咐各人要准备的东西。白天安排妥当后,晚上打电话与乡下大哥联系,结果“语音提示”已停机。微也足道想,没联系上并不等于大哥家里没人,决定不管情况如何,按原计划行事,明天回乡下扫墓。
8月9日,星期日,晴空万里,阳光火辣辣的。本来约定上午8点出发,因种种原因到10点才行动。为能赶上乡里大哥家的中饭,决定弃国道而走高速。说来也怪,离城不到20公里,刚才还是骄阳似火的桑拿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了,有点像是风雨欲来的感觉。一会儿,汽车的档风玻璃上竟有一道道流趟的水迹,风也变得凉爽了,坐在车里的人别提有多惬意了。
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先走G60高速,然后转S311省道,再走X047县道,再走已硬化的水泥村道),我们差不多就到了,几乎坐在车上就能摸到老家门口的那座小山。此时,太阳躲进了云端,淅沥沥的小雨也停住了,满眼的青山绿水让人目不暇接。呵呵,好事多磨吧,到最后1公里竟然车胎瘪了。趁修车间隙,走下车用手摸了摸久违了的水田,拍了几张田园风光照片,吹了吹清爽的山风,等待的烦恼早已荡然无存。换好了备用轮胎,沿着硬化了的村道七拐八弯,几分钟后终于回到了老家所在的村民小组。
下了车,翻过一座小山包就来到了老家的屋后。人还未到,就听到了大哥家的狗在叫,看到他家的鸡在飞、鸭在游,心想家里一定有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和欢声笑语,招来了小侄孙的出门迎接。原来大哥暂不在家,但嫂子在。因没事先联系,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使得嫂子手忙脚乱。懂事的小侄孙听我们说打不通他爷爷的电话,连忙告诉我们说是换号了,并不知从那里找出了一台手机帮我们拨号呼叫。哈,移动电话就是好,小小娃儿都会用。
尽管老家离居住的城市并不太远,但因种种原因已是几年未回。仅几年的光阴,一切都变得陌生了。父亲当年亲手建造的老家瓦屋已不完整了,被大哥家改建的二层红砖小楼拆去了一大半,但那牛栏房、猪圈依然屹立在微也足道熟悉的位置。老屋地坪前坡地上的无数楠竹据说因为“风水”全部砍去了,门对千杆竹的景至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到处长满的大叶紫苏,还有那株一枝独秀的药材“七叶一枝花”。老屋前的黄泥水塘虽然还是一样的满塘黄浆,因不需提水洗衣、洗菜,已找不到下去的小路。地坪左边几分空地里全部插上了红薯,红薯的藤蔓遮盖得见不到一寸土地,运气好时也许还能在这地里找到几只野兔。地坪的右边是大哥家的果菜园,随处可见挂满枝头的果实,如板栗、柑桔,还有那菜地里的南瓜、丝瓜、苦瓜、辣椒等。
寒暄过后,喝完大哥家的进门茶,走出老屋数米,但见昔日两边的山间小路现已难觅踪迹。如今,杂乱的野草已占满了整条道路,有的甚至因柴草太茂盛而消失。少年时微也足道天天挑水要行走的山路,因大哥家装上了“自来水”而荒芜了,完全找不到了记忆的印痕。儿时老家门前不远处,微也足道亲自建造的“故乡的小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石板桥”。当然,天不下雨,你是听不到那潺潺流水之声。老家屋后的小山,原是微也足道少年时放眼世界的占高点。如今,满山的薪柴和马尾松,让人几乎是抬头不见天了。山脚下,少年时微也足道眼中村里最大的池塘,好像小了许多,完全没有了原先那种“一望无际”的感觉了。
又步行数十步,来到老屋后山的晒谷坪上眺望全村,但见一栋栋乡间瓦房、一幢幢红砖农舍散落在田野山间,好似盛开的花朵一样点缀着这里的青山绿水。看得出来,村里人虽说不算很富有,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村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不少,大哥家在村里虽说不算富,也还算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
在回老家的一路上,微也足道感觉到过去这里到处是沸腾的农村生活,如今却很难见到活动的人影。家乡也许因一直缺乏产业致富带头人,所以没有较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业,更不说产业集群了。“双抢”过后,几乎看不到在田间劳作的邻里乡亲,只有郁郁葱葱的禾苗随着微风在轻轻的摇曳,仿佛只有他在向微也足道招手致意。
不一会儿,大哥从外面回来了。他没有忘记以前答应微也足道吃“水煮活鱼”的承诺,见面后就张罗着到屋前池塘捕鱼的事。
趁着他捕鱼准备工具的间隙,我与弟弟两家人及侄孙拿着鞭炮、钱纸和香烛直奔父母亲的墓地。父母亲的陵墓都是今年4月份修好的。父亲的墓地离老屋较近,母亲的墓地离老屋约有200多米。于是,大家决定先到父亲坟前扫墓,然后再去母亲墓前拜祭。
父母亲的墓由大哥主修,在规模上相差无几,比微也足道想象的要体面。墓的结构主要由水泥预制件砌成,形状是模仿清末时期家乡这一带的墓式,中间都镶嵌着一块60cm×150cm的白色人造大理石,上面刻有他们的生卒年月和我们后代的名字(按惯例外姓人只列姓氏)。微也足道一直主张厚养薄葬,且对修墓并不太热情。这次回家后发现,老家的柴山几乎无人打理,如果不修墓怕是墓的地方都找不着北了,故感觉修墓比不修要好。对亲人的吊唁贵在行动而非形式,所以微也足道没有搞什么仪式,更没有请师公道士,只是放了一挂长长的鞭炮,烧点香烛钱纸,带领全家分别在父母墓前鞠了三个躬,也算尽了孝道。母亲去世得早,加之那时家里又穷,她在世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是微也足道认为最大的遗憾。虽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模糊了,但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父亲比母亲要走得晚些,但这辈子过得很不容易,晚年父亲因腿伤,加之自己工作太忙,对他缺少应有的照顾,使得他这辈子的生活质量并不高,这是微也足道对父亲永远的愧疚。
结束扫墓返回老屋后,大哥请来网鱼的人和工具也都到了。虽然屋前的池塘不大也不深,但因水较满,要捕到鱼还得花点工夫。弟弟自告奋勇下水帮忙,微也足道就积极配合拖网。经过近1小时的努力,终于搞定了几条大草鱼,够我们吃的了。山塘里自然生长的鱼的口味道就是不同于鱼塘里的鱼。尽管烹饪时只放了点辣椒、紫苏、姜和食盐调味,味道却来得特别的鲜美。
回到老家,吃了还要兜着走都成习惯了。返回时,车上的两个编织袋都被大哥大嫂装得满满的。
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大哥大嫂也显得老多了,但与乡里的左邻右舍比起来他们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这是微也足道最欣慰的。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在“要致富先修路”的政策支持下,村里的机耕道已硬化,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这是微也足道最高兴的。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家乡的山更青了,水更清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更和谐了,这也是微也足道最满意的。

老家村里弯弯的小路
摄影/微也足道

青少年时期曾是这里的“浪里白条 ”
摄影/微也足道

山道弯弯与层层农田
摄影/微也足道

老家屋前的黄泥水塘
摄影/微也足道

长满了杂草的乡间小路
摄影/微也足道

博主曾在这里建过桥
摄影/微也足道

绿树环抱的老家老屋
摄影/微也足道

来个“一网打尽”
摄影/微也足道

即将"进口"的草鱼
摄影/微也足道

父亲在此长眠
摄影/微也足道

母亲长眠在此
摄影/微也足道

禾苗茁壮成长
摄影/微也足道

板栗丰收在望
摄影/微也足道

柑桔硕果满枝
摄影/微也足道

羊肠小道任你行
摄影/微也足道
草药“七叶一枝花”
摄影/微也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