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感悟】昨日,我在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文中说过:人生苦短何必如此多的追求呢?过多的追求,于个人,于社会,于人类,于自然都不好。网友说:我觉得廖厅已经认识到很根本的一个问题上。所有的媒体,大到中央台,小到地方的报纸,天天都在报道哪里经济提高,哪里赚钱,同时到处是广告刺激我们的需求。这不都是在引导人们要往钱看吗?作为官员,也是人,所以也很难避免。如何解决,值得深入思考。网友的认识是对的。如果政府有过多的追求必然是必然造成风气世风日下!自然遭到极度的破坏,人类最终自己惩罚自己!精神压力由此而生!
精神病院建设刻不容缓!
节日期间翻阅报章,发现媒体又一次谈起官员自杀现象,有说是官场精神家园缺失,也有说,目前官员自杀的数量并没有比其他人群高。但是不管怎么说,最近的自杀绝对数是上升了。前篇说到精神病治疗囧在哪里?
说的是治疗跟不上,从业人员确如。今天谈的是精神病院的建设。
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广东全省现有精神病医院36家,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24家,36家精神病院中7所为民营医疗机构。
首先,精神病医院的地位之于综合性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相比,也形同于精神病人的地位之于正常人。据2006年一项涉及全国400家精神病医院的统计表明,很多精神病医院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落后,有的医院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建筑上没有太大改观,有的医院自90年代就没有新进设备。硬件落后软件也低人一等。有透露,精神病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待遇与当地同等规模的医院相比,会相差3~5倍,某些医院流失率曾达到25%以上。
第二,全国医学院校开辟精神卫生专业的仍在少数,即使是毕业于精神卫生专业,医学生也很少选择精神专科医院,要么读研转行,要么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绕道而行。原因很简单,精神专科医师的收人明显不如其他专业,执业环境也堪称凶险,若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自己也快“被精神”了。
第三,我们至今仍较少看到地区精神卫生体系的有效构架。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缺少能级设计,区、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同在一个水平上抢病源,处于无序竞争局面,而不是处于互补的分级合作态势,各地区精神疾病的防治均难以做到纲举目张。
我不知道,政府在精神病的投入方面出于什么考虑,精神病医院的投入的成本大,受益小,虽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是,即使这样,民营的精神病院却接二连三地建立起来,他们也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土壤中成长。在河北省,有100多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其中有85%是民营的。
广东精神病医院的容量到底如何?如果是不足的话,在政府不愿意投入的情况,为什么不可以开放向社会呢?精神病病院是真不好搞呢,还是我们搞不好?这事还真的要去认真研究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