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责任之一:公立医院不贷款

(2010-07-15 20:30:57)
标签:

医改

张茅

杂谈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政府责任之一:公立医院不贷款

 

     7月5日至7日,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他马不停蹄地到广州、东莞、深圳,对多家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展开密集调研,大家反映不错,在赞扬与鼓励的同时不时暗示了一些批评,展示了高级领导干部务实、开明的作风。本来我很想专程陪同张茅书记全程考察的,但是由于工作的安排,我没有机会参与全程,没有时间再次请教“广东如何再创”的真经。

     在汇报会上,张茅书记分析了当前的形式与任务,为我们鼓气,坚定了我们医改的信心,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落实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突出重点,找出难点,他对药品招标还没有突破困境表示了一种担忧,希望广东要研究。他也强调公益性要靠积极性来体现,再次肯定了医护人员在医改中的作用。强调如何发挥大型医院的领头作用和对基层医院的影响力,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

 

     如何更加完整地理解张茅书记这次南巡的指示精神呢?可能把南方日报陈枫的一篇报道转载给大家更加简便些,节省我的时间。这篇报道的可读性很强,不失为一份阶段性的小结。

 

  深圳人大为中医药立法,是好的探索

  南方日报:这是您上任后首次来粤调研,对广东的医改工作有何评价?

  张茅:我有几年没来广东了,这次发现广东变化很大,开了眼界。广东的医改探索,起好步、开好局,创造了不少好经验。

  我这次印象比较深的是,深圳的社区卫生中心实行“政府主导、院办院管”,由大医院来办辖区内的几家社区卫生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专家定期下社区,解决了社区没人才的问题,提高群众信任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分流大医院的病人。这个探索很好,值得推广。

  广东的中医药强省建设也成效显著。广东省中医院吸引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传授绝活,医院开展的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深圳市人大还专门为中医药立了法。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广东做了很好的探索。

  另外,广东发动社会力量办医,东莞、深圳民营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量的30%左右,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方便群众看病。

抗生素滥用是个大问题

  南方日报: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难点,很多医院院长担心,药品加成政策一旦取消,医院很难维持。但这次您反复强调,要发挥医务人员在医改中的主力军作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稳妥推进,能否说是给他们派了定心丸?

  张茅: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医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就是政府和群众热,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冷,担心他们利益受损。其实,医务人员不是消极地“被医改”,而是医改的主力军,要积极投身医改。不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改不可能成功。

  南方日报:最近各地陆续爆出“天价药”、“暴利药”问题,有什么办法遏制药价虚高?

  张茅:药价问题很复杂。目前看来,我们的药品集中招标还没能切实降低虚高药价,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的小药厂太多太散,我认为,招标办法应进一步完善,量价挂钩,保障质量安全、降低价格。

  过去对药品价格说的较多,但药品质量不能忽视。安全是首要问题。我在西部一些村卫生室看到,一些药物便宜得太离谱,就让他们送去检验一下,到底有多少有效成分?

  抗生素滥用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基层医院、大医院动不动就给群众挂水、打点滴,被称作“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盐水)。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造成严重的耐药性,会成为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健康的大问题,必须重视加以解决。我们要大力推广安全适宜的基本药物,改变医院趋利性,遏制抗生素滥用问题。

  医改投入考验地方官员政绩观

  南方日报:新医改方案中提到,医药价格改革要降药价、提劳务。但不少群众担心,一头降一头升,最终看病负担还是重。

  张茅:现在的医药价格有些扭曲,药价虚高,但医疗劳务价格偏低。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起码要读5年大学,3年临床培训,从事的又是高知识、高风险的行业,但现在我在调研的医院看到,挂号费比较低,一个护士护理费一天才7元,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而且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容易诱导医生靠开药、开化验单挣钱,而不是靠医疗技术和服务

  南方日报:中央提出3年新增8500亿元投入医改。但有人担心,中央的钱是下去了,但地方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县市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张茅:有些地方财政确有困难,但也存在思想认识的问题。今年我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0.8%。要把蛋糕切好,更多的资金要用于民生。

  这涉及官员的政绩观问题。过去我们一些干部忙着抓大项目、把GDP搞上去,而对于医改这些要花大钱的民生项目,就不太积极。现在中央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最近关于“神木模式”的讨论比较热,我去过神木,它是百强县,财力较足,人均400元补贴群众医疗。如果我们的百强县都这么做,更多的群众就能得到实惠

  刚才,雷于蓝副省长告诉我,广东有个地市领导干部说,我这条路不修,下一任还可以去修;但这个医院不盖不行,百姓等着看病啊。当然,路也是可以修的,但能否把有限财力优先投到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确实考验干部的认识水平和执政能力。

  医改不能一蹴而就,社会要有合理期望值

  南方日报:您多次强调,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能否通俗地告诉老百姓,新医改3年下来,能解决什么问题?

  张茅:确实,医改是一个世界难题,美国经济那么发达还在搞医改。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医改不能一蹴而就,社会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本届政府这3年医改,能做什么呢?首先,新农合人均补贴从目前的120元要提高到300元,这样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就能大幅提高。而且,针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这两种大病,今年已经和民政部联合启动救助试点。

  其次,基本药物制度3年内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让群众用上安全、有效、便宜的药物,降低看病负担。

  第三,公共卫生9大项目都在实施,农村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3年给100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

  公立医院改革还需探索,但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体现公益性,遏制医院的趋利性。我们要刹住公立医院的贷款、负债行为。现在医院攀比买设备、盖大楼,不惜贷款借钱,最后还是转嫁到患者身上。深圳市政府出资建设医院,现在公立医院无一贷款负债,确实很难得,体现了政府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