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生哥谈医院管理 |
“误诊门”启示:医卫界要慎重发声
这股冲击波来自一篇博客文章和一组数据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名为《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的博文中,引用了"门诊误诊率达五成、住院病人误诊率达到三成"的数据,想借此引起人们对误诊的重视和正视。轩然大波却由此引发:个别媒体的报道将资料引用说成了卫生官员所说,将个别的统计数据曲解成了普遍的误诊率。难怪患者怨声载道,认为“看病等于送死”,医卫界也颇有怨言,认为这一说法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一篇博文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反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无外乎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我们也可以由此一看出社会是何等关注医疗卫生行业,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慎之又慎对待“发声”,以免授人以柄或被人利用。
客观对待统计数字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三缄其口,关键是我们要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一些数字,一些错误。
数字所具有的意义实际上是统计学的意义。而在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做到100%的正确。正因为如此在每个行业都有其被允许的"差错"比例如采煤行业百万吨死亡率为6.7人;交通行业的道路交通责任死亡率为干万车公里2.9人.报纸被允许的文字差错率为3%。以内。超过这些标准或规定,有关责任人或单位才会受罚。
我们还可以再看看法律怯规对新闻真实性的规定"基本属实"就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时刻都在发展变化的新闻是不可能做到100%正确的。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差错指标或说被允许的差错率,并不是要提倡差错而是让人们认识到,差错是无法避免的。其积极的意义还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指标控制,增强责任心尽量减少差错的发生。
而医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有其待探索之处,更不可能做到100%正确。病毒的演变、个体差异、条件限制、思维方法不正确以及经验不足等等都会使得误诊无法避免地发生。正如一代名医张孝骞所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慎重面对非专业媒体
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在处理材料时,往往会截取其认为最有用或说是最能吸引大众眼球的内容。其结果是,专家讲了很多,逻辑性很强,但截取一点后,就会背离甚至歪曲原意而越传越那乎。如本次的“误诊门”事件,最后可能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卫生行业颇受责难,因此受其专业特点的影响我们的卫生官员甚至是每一位卫生从业人员,在接受非专业媒体采访或者发布任何信息时都要慎之又慎。
尤其在是当有媒体提出要求对业内的某些问题或某些事件进行评价时更要慎重。因为当一些媒体将那些经自己剪裁、编辑过的内容口说给专家后,专家如果直接发表评论,很有可能会被利用。
要知道事件是具有多样性的加上每个人在对待一个事件时,都会带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甚至是目的这样通过记者口说的东西实际上已经背离了事实的真相。此时一旦发表言论,就不可能是客观的了。
也就是说在发表言论之前至少应该先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否则很容易被误导,最后演变成业内专家间的相互打仗。
不可否认,媒体出错有记者不懂专业的原因,但也存在记者的故意为之,如“误诊门”事件中,文章的开头就写了数据来自一份资料,并非晦涩难懂,也非专业知识,记者不可能不懂,而是太明白了。之所以说成“卫生官员所说,是整个医疗界的情况”,是主观故意出错,因为这个记者深知,写明白了就没有眼球效应了。
同样,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来说,在发布、撰写、引用各种数据时也要十分谨慎,因为每一个数据,如果脱离一定的语境使用都有可能造成“误诊门”事件。
(作者观点不完全代表本人立场)